最近不少问界M5/M7的老车主都在车友群里吐槽,说好的第三季度推送ADS 4高阶智驾升级,结果等到9月底连个影子都没见着。
原本宣传里更丝滑的变道、更聪明的避障的升级包,硬生生拖成了薛定谔的更新——官方没通知取消,但车主们的车机系统始终显示当前版本已是最新。
直到10月2日国庆假期,问界产品总监亲自在鸿蒙智行App发文致歉:各位车主,真不是我们故意拖,是审批流程卡壳了,多方沟通也没能在节前通过……这话一出,评论区炸了:审批卡壳就能让车主等几个月?当初吹的牛咋不算数了?
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这ADS 4升级到底卡在哪儿了?车企和车主谁更委屈?
第三季度承诺全系升级、国庆前却延迟交付,问界ADS 4到底卡了哪一步?
事情得从2025年3月说起,当时华为终端BG董事长在问界M9发布会上明确表态:问界M9将在7-8月全系升级ADS 4智驾系统。
随后8月25日的秋季发布会上又宣布问界全系即日起开启HUAWEI ADS 4时代,新上市的问界M8纯电版交付即搭载ADS 4,全新M7也配备了ADS 4.0系统并于9月26日开启全国交付。
不少老车主听了这番话,本以为手里的M5智驾版、老款M7也能享受升级,结果等到9月底,发现只有M9在9月25日开始推送升级,M8在9月19日开始推送,自己的车依然是老版本。
到了10月2日,产品总监才公开承认:部分车型升级版本至今未通过相关审批,导致无法推送,多方努力沟通也未能在国庆节前通过审批。
从车主社区反馈来看,受影响的主要是现款问界M5和旧款问界M7。这两款车的车主群里,吐槽声此起彼伏,有人说自己从8月就开始天天刷车机系统看有没有更新提示,结果刷了两个月愣是没动静。
还有车主算了笔账,当初买车时销售承诺问界全系都会享受最新智驾升级,现在新车都配上ADS 4了,老车主反而成了二等公民。
这事儿最让人憋屈的是啥?
不是延迟本身,而是没提前说清楚。当初宣传时只说全系开启ADS 4时代,没明确区分新车交付即搭载和老车OTA升级的时间差,车主默认全系=包括我的车,结果等来的却是审批卡壳无限期推迟。
就像你买了一张第三季度发车的高铁票,结果到站才发现列车晚点且未定时间——这换谁不火大?
同期的小鹏XNGP、蔚来NOP+等竞品的高阶智驾升级,基本都能按宣传时间表落地,问界这次延迟被拉出来对比:华为技术不是号称最稳吗?咋连个审批都搞不定?
更让车主们闹心的是,这期间官方的沟通几乎是空白的。9月初没动静,车主们打客服电话,得到的回复是正在准备中,请耐心等待。9月中旬还是没消息,再打电话,客服说具体时间以官方通知为准。
直到10月2日国庆假期,产品总监才在App里发了条致歉声明,这中间整整一个多月,车主们就像被晾在那儿等着。
有车主调侃说:我这车机系统刷新的次数,都能把屏幕刷出包浆了。还有人说: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换新车,至少新M7交付就有ADS 4,不用在这儿干等着。
从时间线来看,3月承诺、8月宣传、9月推送部分车型、10月道歉,这一系列操作下来,车企的节奏明显出了问题。
要么是对审批流程的预估过于乐观,要么是对老车型升级的技术难度准备不足。无论哪种情况,最终买单的都是车主——他们花了真金白银买了支持高阶智驾的车,却在等待一个遥遥无期的承诺。
所谓的审批卡壳,到底是卡了流程还是卡了标准?
那问题来了,智能驾驶升级的审批到底是个啥?
为啥能卡住车企的推送节奏?
其实这里的审批主要分两块:一块是车企内部的质量验证流程,比如升级包会不会导致车机卡顿、传感器误判,另一块是国家相关部门的软件合规审查,比如功能是否符合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要求里的安全标准。
据业内人士透露,问界ADS 4这次升级涉及更复杂的城市路况决策算法,需要额外提交极端场景测试报告。
比如窜出的电动车怎么识别?
施工路段的临时标线能不能准确判断?
雨天摄像头清晰度够不够?
这些都得拿出数据来证明。而2025年3月,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刚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这份编号为工信部联通装〔2025〕45号的文件,要求所有OTA软件升级必须进行严格的备案审批。
涉及智能驾驶功能变更的升级包需要提交详细的测试数据和风险评估报告。
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还专门组织了近60家车企开会,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备案管理工作的落实。
这次会议传递出的信号很明确:智能驾驶不是你想升级就能升级的,必须得过安全这一关。简单来说,问界的升级包可能在某个细节上的数据没完全达标,或者提交的备案流程比预期慢了一拍,导致审查周期延长。
有车主质疑:那为啥M9和M8能顺利推送,偏偏M5和M7就卡壳了?
这里面可能涉及到车型硬件配置的差异。M9和M8作为新款车型,硬件传感器配置本身就是按照ADS 4的标准来设计的,升级时只需要验证软件层面的稳定性。
而M5和M7作为老款车型,硬件传感器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要让老硬件跑新算法,就得额外验证兼容性问题——比如老款摄像头的分辨率能不能支持新算法的识别精度?
老款雷达的探测范围能不能满足新功能的需求?
这些都是需要大量测试数据来证明的。
再往深了说,这不是华为技术不行,而是规则变严了。以前智能驾驶升级可能侧重功能有没有,现在更要求出问题概率有多低。
就像你考驾照,以前可能会开就行,现在得倒车入库三次全满、坡起不溜车才能拿证——标准高了,自然审核时间就长了。
从保护消费者安全的角度来看,这种严格审查是有必要的,毕竟智能驾驶一旦出问题,那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但从车主体验的角度来看,等待的过程确实煎熬。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智能驾驶升级,为啥小鹏、蔚来这些竞品能按时推送?
这里面可能涉及到各家车企对审批流程的把握程度不同。有的车企可能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材料,留足了审批时间;有的车企可能对审批周期预估不足,导致临时抱佛脚。
问界这次的情况,很可能属于后者——前期宣传声势浩大,后期执行却跟不上节奏。
技术升级越先进,为啥反而越容易延迟?
这事儿背后其实藏着个更深的矛盾:智能驾驶技术迭代越快,合规要求越严,车企就越容易踩坑。
一方面,像ADS 4这种高阶智驾,功能越聪明就越依赖复杂算法。比如同时处理前方急刹车+右侧车辆加塞+路边行人抬头等多重场景,这需要算法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做出判断。
华为ADS 4分为4个版本——ADS SE基础版、ADS Pro增强版、ADS Max超阶版、ADS Ultra旗舰版,其中旗舰版还要支持高速L3级自动驾驶,功能越多,需要验证的场景就越复杂,测试周期自然拉长。
另一方面,国家对智能驾驶的管理越来越精细化。2025年3月新出的那份通知,明确强化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的全链条监管。
要求涉及用户行驶数据的升级包必须单独报备功能变更需提前公示风险。这些规定本来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安全,但对车企来说,就意味着每改一个小功能,都可能要多跑几趟审批流程。
举个例子,问界之前的ADS 3.0/3.3升级时,可能只需要验证高速领航的基础稳定性就行了。但到了ADS 4,新增了城区红绿灯识别+动态避障+代客泊车增强等功能,就得额外验证几十种场景。
早晚高峰车流中的反应速度够不够快?
雨天摄像头会不会误判?
夜间灯光复杂的路口能不能准确识别?
这些都得拿出实测数据来。就好比你给手机系统升级,以前只是优化界面,现在要新增AI语音助手+实时翻译,测试量翻倍——出问题的风险高了,审核自然更谨慎。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老车型升级的技术难度往往比新车型大。新车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未来升级的需求,硬件预留、软件架构都是按照可扩展性来规划的。
而老车型当年设计时可能没想到未来会有这么复杂的功能,硬件配置相对保守,软件架构也不够灵活。
现在要给老车型硬塞进新功能,就得做大量的适配工作——这就像给一台五年前的老电脑装最新的操作系统,能不能跑得动?
会不会卡顿?
都是问题。
从技术迭代的角度来看,智能驾驶正处于一个加速期。各家车企都在拼命推新功能、新版本,生怕落后于竞争对手。
但技术迭代的速度,跟审批流程的节奏,往往是不匹配的。车企想快,监管要稳,这中间的矛盾就体现在了延迟推送上。
有业内人士说,未来这种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常见——不是车企不想推,而是推之前得先过安全这一关。
再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老车主其实是最尴尬的一群人。新车主买车时就知道自己能享受什么功能,心里有数。
老车主当初买车时,车企承诺支持未来升级,但具体什么时候升级、能升级到什么程度,都是未知数。等到真要升级了,又遇到各种延迟,这种被承诺又被延迟的感觉,比一开始就没承诺还难受。
车主吐槽被放鸽子,车企道歉就能解决问题?
这事儿曝光后,网友的提问扎堆:审批卡壳是车企的锅还是监管的锅?延迟升级该不该补偿车主?以后还能信车企的宣传时间表吗?
先说车主的委屈,花大价钱买了支持高阶智驾的车,结果承诺的功能迟迟不来,确实影响体验。尤其是那些冲着问界全系开启ADS 4时代才没换车的老车主,等了几个月发现新车已经配ADS 4交付了,M9和M8也升级了,就我的M5/M7还是老版本,心里肯定不平衡。
有网友吐槽:早知道等这么久,我还不如换新车!
还有车主算了笔账:当初买M5智驾版,比普通版多花了2万多,就是冲着智驾功能去的。现在新功能迟迟不来,这2万多花得冤不冤?
更有车主表示:我不是不能等,但至少给个准信儿啊。说好的第三季度升级,现在都10月了,下一步是不是要等到明年?
再说车企的难处,智能驾驶升级涉及技术、合规、安全多方面,确实不可能像手机系统那样想推就推。
但问题在于,既然知道审批可能卡壳,为啥不在宣传时明确全系开启ADS 4时代=新车搭载+老车陆续OTA,具体时间以实际推送为准?
比如小鹏在推送XNGP升级时,通常会提前说明具体时间根据地区和车型调整,给车主打预防针。蔚来NOP+升级前也会通过车机弹窗反复提醒功能开放进度,让车主心里有个底。
相比之下,问界这次前期宣传很满,后期解释很迟,确实显得不够厚道。8月宣传时声势浩大,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问界全系进入ADS 4时代,结果9月、10月车主们干等着,官方却没什么动静。
直到10月2日国庆假期才发个致歉声明,这中间的沟通断层,是车主不满的主要原因。
至于解决方案,产品总监道歉只是一步。后续能不能给出具体补偿方案才是挽回车主信任的关键。
比如延长免费保养、赠送积分、提供临时的智驾功能体验券等等,总得让车主觉得虽然等得久,但车企还是有诚意的。
更重要的是,得给出明确的重新推送时间表——是10月底前一定完成?
还是11月?
还是更晚?
车主需要一个确切的答案,而不是正在努力沟通,请耐心等待这种模糊的说法。
从长远来看,这次事件给整个智能汽车行业都敲响了警钟:承诺容易,兑现难。
车企在宣传新功能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审批流程、技术难度、硬件兼容性等各种因素,不要为了抢市场就过度承诺。消费者买车时看重的是能不能用上,而不是承诺了什么。
如果承诺了却做不到,那对品牌口碑的伤害,可能比不承诺还大。
还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智能汽车的软件定义特性,到底是福还是祸?
从好的方面看,OTA升级让老车也能享受新功能,延长了车辆的生命周期。但从坏的方面看,这种先卖车再升级的模式,也给了车企画饼的空间。
车主买车时看到的是一堆承诺,但这些承诺什么时候兑现、能不能兑现,都是未知数。这种不确定性,反而让消费者更焦虑。
结语:智能驾驶的快与慢,车企得学会平衡
这次问界ADS 4升级延迟,表面看是审批卡壳的小插曲,实际上暴露了智能驾驶时代的普遍矛盾——技术迭代想快,合规安全得慢;宣传承诺要满,用户体验得实。
对车企来说,与其急着抢首发第一的噱头,不如把什么时候能真正让用户用上用得安不安全放在位。
毕竟,车主买的不是未来的技术蓝图,而是当下的靠谱体验。下次再推升级,记得提前说清楚可能延迟,别让车主从期待变成等待,再变成失望。
技术可以慢慢迭代,但用户的耐心和口碑,可是过期不候的。智能汽车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各种新技术、新功能层出不穷,但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要稳住节奏。
快不一定好,稳才是真的强。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严格审查智能驾驶升级是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这个方向没错。但审批流程能不能更透明、更高效?
能不能给车企一个明确的时间预期?
这些都是可以优化的地方。从车企的角度来看,既然选择了软件定义汽车这条路,就得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
升级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持续的服务,这需要技术实力,更需要诚信和耐心。
对车主来说,这次事件也是个提醒:买智能汽车时,别只看宣传,还要看车企过往的升级记录。承诺能不能兑现?
升级频率怎么样?
遇到问题怎么处理?
这些都是判断一个品牌靠不靠谱的重要指标。智能驾驶的未来很美好,但通往未来的路上,还有很多坑要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