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的车市到底有多卷,但凡哪家新车发布,都仿佛生怕竞争对手不倒吸一口凉气。尤其新能源领域,卷得都快把人胳膊给卷没了。最近呢,又有个狠角色上场了,就是新出的iCAR V23。你要问它有啥新鲜的?一句话,价格没涨,性能翻倍。这搁以前得是什么好事儿?现在听起来,咋还有点理直气壮的感觉:“你不是想买性能好的吗?我直接给你上顶格呗,钱一分不多要!”是不是有点意思了?
咱先聊聊这“性能翻倍”到底咋回事。新款V23顶配的V23S版本,性能参数那可真是拉满了:355kW/490N·m,4秒多就能破百公里,续航也给你装到500公里上下,外加满满的“性能车范儿”装备。啥大轮毂、赛道方向盘、红安全带、麂皮绒,这配置搁四五年前,得是二三十万甚至更贵的高性能汽油车才舍得这么堆料。现在新能源厂商,是不是给国产性能车拐了个大弯,轿车和SUV的门槛越修越低?
可回头想想,性能这东西,对大多数人有那么重要吗?你上班塞车,红绿灯比比赛还多,真有用武之地?但问题是,时代不一样了。现在买车,好多人不为工具买单,是为生活方式买单。说白了,车是个符号,是个社交货币,是个玩具——尤其对年轻人。
这也就能解释,像iCAR V23这种看起来像玩具车一样的造型,为什么会火。都知道可能不怎么实用,后备箱没什么大空间,第三排没啥舒适性,越野到底能不能真上山见真章,心里都明白点。但大家就是愿意买单。为啥?你买个传统SUV,那是为了走南闯北;但你买个V23,更多是买个“自己觉得有趣”的标签,买个新生活感。朋友圈一晒,地库一停,身份直接差异化。不用特地说明“我是谁”,车已经帮你说了。
当然,厂商也看明白了这个套路。iCAR V23一开始吧,还真就是主要玩个新奇造型,性能那块心虚点。结果老用户说,仨字:“不行啊!” 除了样子唬人,开起来跟油改电似地鸡肋。再加上那个被吐槽的没有仪表盘,啥事都让车主自己琢磨解决,一个好好买车的被迫成了改装达人。这波升级,厂家这是彻底虚心听取意见:啥需要改?仪表盘我直接给你装上,配置统统加码,再给换电池包,续航、加速、空间都往上提。用户说好的地方保留,说不好地方直接推到重来。
再来点“赛博朋克”那味道,个性化定制直接安排。要不要赛博风格的外观套件?没问题,想要更酷炫、拉风、像是个跑A站的,直接拿钱来。性能基本一致,样式直接给你整新,打破“同质化”的外观审美疲劳。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了,这车卖这么便宜,是不是减配、妥协安全、堆点噱头蒙人?反正咱不负责卖车分析安全数据,只能换个角度想——为啥整个市场现在都在走“堆料、加量、还不加价”的套路?本质上,是“卷”到了极致,全行业焦虑。都怕被新玩家抢跑道,怕想干点创新的被按死在沙滩上。甚至挺有点那种“咱们谁都别挣钱,先把流量搞过来再说”的意思——你想想,以前买车挑功能,现在是厂家“投喂”功能,这种消费体验,咱以前见过吗?
那有人还想,既然能加量不加价,那早干嘛去了?其实背后逻辑也简单:技术进步是真的快,产线更新、零部件迭代,比你换手机还迅猛。电池、三电、智能化,几乎一年一合成,从前“顶格”的今年成了标配;今年你为之心动的,明年就可能成了入门版。就像咱们刚攒下钱想着换手机,结果一看新发布会,比昨天便宜俩钱还牛X,心情难不难受?
竞争,才是行业进步的最大动力。没有竞争,哪来的“为用户考虑”?以前用户说厂家“高高在上”,现在厂家集团军下凡,恨不得每个人都来抄作业,“用户你说,咱们就改,你满意,我就赢”。实际上消费者天天说:厂商你卷点没坏处,咱就是得实惠了!
不过呢,这种极限“卷”下去,也不能忽略个问题,就是大家都在给年轻人造车、刺激消费,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真正最需要用车的人反而成了被边缘的群体。比如想找换代家用、寻求实用空间、对安全有执念的,市面上眼花缭乱的新概念、个性化玩具难以满足刚需。能不能找回一点“开车就是为了省心、踏实、可靠”的传统呢?未来要想两头照顾,也不是容易事。
所以回头想想,也许问题就在这里:到底是噱头重要,还是本质重要?看似年轻人需要的是轰轰烈烈的数据、潮流外壳,其实背后依然有着对实用、耐用、性价比的渴望——只是表达方式换了,诉求媒介变了。这也是iCAR V23翻盘的地方:它其实是在外形噱头上,补全了本质短板,让大家玩得开心还能用得顺手。真的完全为了“玩”来买?不见得。没准还真是买来上下班、短途旅行,顺便周末撸个野,朋友圈炫一把。可一旦你觉得生活能从这车上拓展出来点乐趣、获得点陪伴,那它就比老款单纯卖“样子”进化了一个次元。
技术的更新、价格的下探,其实都是生活水准提高的副产品。别老纠结这个配置、那个马力,关键是“你花的钱,真能多出来什么新体验”。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提升。你要说这就是厂商“卷”出来的意外惊喜吗?没错,但归根结底,是咱普通人持币观望,步步为营,一票否决让厂家不敢偷懒。这种良性博弈,就是每个人要求都变高一点点,整个市场就跟着升格了一个层次。
不得不承认,现在买新车的年轻人挺幸福,有得挑有得比,本来一部车或许只是辆交通工具,现在却能代表一次自我选择。你可以为了炫酷花15万,也可以图踏实用同样的钱选个实用牌子,反正“价格不变,体验翻番”成了市场新共识。也许再过个几年,这种参数上的炫技、配置的大跃进就会成常态。到那时候,大家不再为“加码换代、配置堆料”惊喜,而是会回头想,有没有人还记得,车辆本质还是要服务生活,别被噱头带偏了目标。
说到底,是不是买iCAR V23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卷到极致的时代背景下,你到底想从一辆车里得到啥?别被厂商的宣传带了节奏,想好这个问题,咱就不怕被套路。等下一波新车出来,再来看看,到底是谁更懂你——是硬堆马力,还是软服你的心气。答案永远都留给自己。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