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车在展厅里静静优势,迎面就是那辆最新的纯电动SUV。站在旁边看,心里就懵:这些车里到底有多少技术是真正硬核的?怎么搭个电池包、装个驱动系统,就能推向市场?
昨天跟销售聊了半天,他说:你知道吗?咱们的车电池比几年前的效率提升了大概30%,但价格也掉了快一半。我还真没细想过,技术进步背后其实是一场降价战,研发压力、供应链博弈全都要考虑进去。
那天我翻了下笔记,记的不是啥特斯拉布局全球的宏大战略,而是那辆车低价背后的一连串成本拆解:电池占比大概40%,芯片约10%,剩下的就算工艺和人员耗费(这段先按下不表)。你问我,怎么可能做到价格那么低?其实我觉得,供应链的整合比想象的还要拼。有时候,厂家为了掌握关键原料,比如硅片、钴金属,甚至不惜自己组建矿业公司——比起单纯去买料,这是押宝,或者说是一种封神行动。可问题是,谁的技术实力更强?能早布局、保证供给?还是没那么悬,靠拼价格来比拼。
我考虑到一个可能性——如果未来的车都用固态电池,价格还能这么快降吗?我没太细想过这个问题。大概还得看那些新材料供应能不能跟得上。
你觉得,未来谁能一直压低成本?这问题真突兀,但我心里其实一直想。又想到,某某车厂的研发也不可能永远没有瓶颈——技术攻关、成本控制只是个平衡。
说到这,我突然转念一想:其实市场上那两款车,价格差一两千都能体验出实操差别。一款媒体推得火热,强调智能交互多炫,其实用起来就像个手机,反应慢、人机交互设计太死板。另一款则是以多用心,仪表盘简洁,操作流畅几乎没学费。这真让我琢磨:是不是配置越多越好?还是用得顺手更有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组数据:某品牌新车,跑了10万公里,电池损耗大约7%(这算是样本少、直接看用户反馈,不代表官方数据)。心算下——百公里成本,电费大概0.3元,油车油钱约2元,压在一起——折算油车的燃油消耗差不多每公里用1元左右(这是粗糙估算),新能源的维护成本远低,你说这靠谱吗?其实我觉得还得看车成色,横纵各方面的比拼。
途中,有个修理工跟我吐槽:这车电池啥的,几年都还得小心维护,别到头来还是个耗材。我想,他说得倒也有点真实,也许高科技将来其实更像是快消品。
说到这我就想起一个疑问:这年头,企业到底在创新上是真有劲挣,还是靠瓶颈制造卖点?我记得之前碰到一个部门里的人说:我们其实也在做点差异化,不过你知道,技术突破都能炒出点概念出来。那一瞬间我真觉得,行业里创新这个词,有时候像个空壳。
再说一件小事,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见一张车间的照片。里面工人们排排站,一排排正忙着调试那些整装待发的部件。细节上一台车的传动系统堆得像工地一样乱,但每个螺丝都要对得精准。你会不会觉得,像改装一台车为智能的过程,其实就是堆积积木——有点像拼乐高,但要求很高。
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AI能不会帮我们拼装更复杂?还是说,机械在哪,人的经验还得存在哪?我真没想清楚。
行业里有人说:安全始终第一。但我觉得,安全这事,一直都是个门槛。每次记得碰到车子自动辅助或智能驾驶,都会想:这车能真从辅助变自主吗?还是永远都在半路调校中?我也不知道。倒是感觉,如果车上的传感器、算法都变得像人类大脑那般聪明,那是不是意味着——别的行业都要准备迎来一场智能革命?还是说,那只是个乌托邦?
这一堆龙蛇混杂的信息,告诉我一点:行业里,无论怎么变,车子用上的那一刻,最踏实还是那块陌生的小细节。就像我手边这杯咖啡,天热喝冰的,天凉喝热的——最适合的永远是刚刚好的那一刻。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