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掉到了11.2%。你没看错,11.2%。这个数字乍一看真的很吓人。2022年底的时候,它们还占了中国市场的52.7%。短短一年多,直接缩水了四分之三。这不只是下滑,这是“断崖式”掉队。再看看细分数据:日产销量下降了27.5%,雅阁、凯美瑞这些曾经的明星车型的起售价降到了12万元出头,甚至还有8万左右的入门级车型。这些曾经让合资品牌高高在上的价格,突然变得和自主品牌没什么区别了。降价也没救回市场,日系品牌的状态,怎么看都不正常。
但别急着下结论,先别觉得日系车就彻底没了。我们得一点点拆开看,看看这些数字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是销量。日产、丰田、本田这些品牌确实在中国失去了不少消费者。降价那是实打实的,价格直接砍到了自主品牌的区间,曾经12万元买不到B级车,现在可以买到雅阁和凯美瑞。这种规模的价格调整,一方面说明它们在拼命救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的毛利率肯定被拉低了。倒不是说日系车的造车成本突然变高了,而是它们的价格体系跟不上了——新能源车的冲击太大。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的车机系统、智能座舱和驾驶辅助技术,直接让日系车的传统优势变成了劣势。这种竞争压力从价格到产品力都在压着它们。
接着看营收和利润。销量跌了,价格也降了,这两头一碰,营收肯定被削弱。但更关键的是利润。利润能不能扛住,不只是靠销量和定价,还要看成本结构。日系品牌原本的优势在于供应链稳定,造车成本低。但现在这个优势已经被中国的产业链彻底反超了。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比如电池、电控、智能驾驶,都是中国供应链最强;而日系品牌的研发投入上不去,供应链又没跟上,结果就是产品力落后,成本还上不来。这种局面,不亏损才怪。
那是不是日系车企就完全没救了?也不至于。再往下看,它们的亏损是不是有点“结构性”的?比如研发投入是不是在猛增?答案是,确实在下猛药。东风日产的N7和广汽丰田的铂智3X,就是日系品牌转型的两个典型。N7的车机系统由中国团队研发,铂智3X的智能座舱直接用上了高通、英伟达这些顶级芯片。这几款车的产品定义和开发思路,完全是从中国消费者出发,和之前那些全球车型的“中国版”完全不一样。这背后其实是日系品牌在加大研发投入,试图抓住本土化的机会。日产直接砸了100亿元扩建技术中心,目标是让中国团队主导开发。丰田喊出了“立全球,更中国”,还说它的新车型是“中国速度”的代表。这些动作看着不像是乱花钱,更像是战略性亏损。
再对比一下同行,咱们就能看得更清楚了。德系品牌其实也在做类似的转型。宝马、奥迪、奔驰都在中国市场加码本地化研发,宝马甚至直接说它的技术生态要“中国化重构”。而造车新势力,比如蔚来、小鹏、理想,这种本土化、本地研发的做法就是它们的优势。日系车企现在的转型,其实就是在向新势力靠近。只不过它们起步晚了一些,压力更大,动作一激烈,数字就更吓人。
所以,这事拆到最后,其实并没有那么离谱。日系品牌的衰退确实是实打实的,但如果只看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跌幅,难免会觉得它们已经失去了所有希望。但深挖它们的转型动作,就会发现,它们其实还在拼命抓机会。这个阶段的数据不好看,并不代表它们就没救了。真正要盯紧的,是它们接下来能不能在本土化和新能源领域杀出一条路来。如果接下来的产品和技术能跟得上,它们可能还有机会;如果这些努力全都打了水漂,那才是真正的危险信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