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smart变了,它不再是那个小而个性的双门小车,也不再只是城市出行的小众标签。的确,smart变大了,变强了,也变实用了。8月29日成都车展首日,smart推出EHD超级电混,正式迈入混动赛道,和以往那个“纯电先锋”的形象又拉开的距离。
但如果你真的了解smart,你会发现,smart从来不是一个固守形式的品牌,smart的变一定不是为妥协而变。现在的smart,不止有800V平台、三电系统、激光雷达等电动化技术,还要有EHD超级电混,甚至推出了全球限量的BRABUS性能版。这些放在几年前,没人会和“smart”联系起来。
smart当然变了,变得更能打了,也更能被更多人接受了。但它又没变,它依然保持了一个核心不变的灵魂,「拒绝平庸,勇于表达」。就像这次采访中,smart高管所表现的那样,smart从来不迎合趋势,它自己,就是趋势。
EHD超级电混是未来主力
成都车展上,smart带来已经进入量产阶段的EHD超级电混。通过梳理EHD超级电混数据可以看到,1.5TD EVO混动专用发动机、三挡DHT电混专用变速器,其底层技术来自雷神电混2.0,热效率达到47.26%,CLTC亏电油耗控制在4.4L/100km。
就在前不久,smart品牌全球公司CTO羊军刚从吐鲁番和帕米尔高原做完极端环境测试。羊军在采访中坦言,EHD的开发逻辑建立在使用场景之上。他提到,“我们的EHD属于插混,但也可以说是超级增程。与增程相比,插混在亏电情况下性能更好,我们的动力可以直驱,这些都比传统方案更优。”
大电池可以带来更长的纯电续航能力,三挡DHT的作用是在中高速工况中拉低能耗、维持驾驶质感,而非单纯切换动力源。对于消费者而言,不仅是节省油耗或者电费那么简单,而是任何时候起步、加速或低电状态下都保持平顺。
插混是否划算,更要看稳定性、机械可靠性以及能否应对长周期使用有关。在采访中,羊军也提到了系统适配能力,“我们这次对整车做了底盘本土化调校,包括NVH表现和发动机介入时的振动控制都做了大量优化,在试驾反馈中提到接近纯电,我们认为这就是插混应该达到的水准。”
在smart内部,EHD是未来主力车型之一的技术基础,将率先搭载于精灵#5 EHD上,接下来还会在更多偶数车型中落地。这场以超级精灵日为名的发布会,就是在为下一阶段的产品矩阵补一块关键拼图。
smart重新理解「场景」
如果说EHD的技术结构为smart打下了一个稳固的底座,那么它所要覆盖的使用场景,才是这套系统存在的根本理由。
相比账面参数,smart更看重的是使用边界的扩展能力。插混技术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比纯电便宜,或比燃油更节油,而在于是否能覆盖用户从城市通勤到近郊出游,再到春节长途等全部出行半径。
羊军在专访中提到,smart不是为了满足政策或短期销量去上混动系统,是基于一类真实存在的用户画像做技术匹配,“我们做插混是为了面对另一类用户,这类用户使用半径比城市用户更大。”他举了一个具体例子,从上海开回湖北,城市段靠电、高速靠油,smart EHD插混能在亏电状态下维持稳定动力,用户不需要担心补能、也不会感受到性能衰减。
在EHD整套系统背后,是一块容量超过40度的大电池,CLTC纯电续航达252公里,配合4.4L的亏电油耗和三挡结构带来的能效优化,可以覆盖通勤+远行的完整链条。smart并不回避插混带来的结构复杂性,也没有试图用油电同价做营销话术。相比账面对比,smart更在意系统的状态控制策略。
例如,这套EHD提供强制保电功能,支持用户设置如30%、50%的目标电量,适用于露营或野外用电场景。“开的过程中会不断给你充电”,羊军解释道,“这是很多方案做不到的。” 这也是smart认为插混价值高于增程的原因,增程路线虽然也具备一定电驱体验,但在亏电、高速、极端温差下常常存在动力掉速、噪音激增等现象,插混系统在这一点上的表现更接近完整闭环。尤其是三挡DHT所具备的工况切换能力,能够根据车速与负载实现并联、串联、直驱的动态组合,用最少的能量支出完成最有效的行驶。
smart是在定义一种更大的使用场景,在smart看来,补能焦虑不只存在于今天,也不会只存在于某一类人身上。未来主流消费人群不会根据一项技术选车,而是根据这台车能否适应我所有的生活半径来判断。
“我们现在有三种电池配置,不需要把纯电和混动划得很死。”羊军的这句话,从工程视角回应了一个根本问题,smart的目标是用一套架构把短途纯电和远途出行打通。正因如此,EHD的结构是立得住场景的,从架构开始,就考虑了城市、中速、高速、满电、亏电、爬坡、远行等所有变量。用smart自己的话说,这是一套“为全都要而生”的系统。
想到都市出行,就想到smart
从技术系统到使用场景,EHD超级电混是smart迈向2.0阶段的第一张牌,但它并不是全部。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smart正在从一个以产品特征为代表的品牌,向以技术能力和产品矩阵为基础的企业过渡。过去,smart是一种车身形式的代表,是“小车”和“城市通勤”的代名词;而现在,这个标签正在被打碎。
采访中,几乎所有关于“smart是不是变大了”的提问,羊军都给出的态度是,smart没有放弃“小”的精神,而是在扩大适应能力的同时,保留了紧凑、灵活的设计理念。羊军说:“车辆越小挑战越大,小车在空间布置、操控和安全性上要求更高;小车成本并不低,反而更具挑战。”他也明确表示,团队对精灵#1、#3、#5的底盘结构、空间利用和车身刚性都有明确的内部标准。
但真正涉及品牌发展的是一个更深的问题,电动化时代的入门级产品,是否还能承载豪华特质?这正是samrt高层在采访中重点回应的一点,“我们不想仅以车长或价格来定义入门级。我们坚持打造都市出行的精品小车,并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
在电动时代,成本结构与传统汽车不同,纯粹通过硬件堆砌无法做出差异,smart希望在设计、座舱、智驾等领域,建立一个面向主流人群的高完成度体验。哪怕是一台轴距不长、售价不高的产品,也要有smart自己的语义表达方式,比如森海塞尔音响、定制色彩、可成长式智能座舱,以及设计上“紧凑于外,宽适于内”的空间感。
smart品牌全球公司CMO张明霞也提到,smart将智驾、智舱技术用于不再仅仅是非常小的车,但驾驶依旧灵巧、丝滑,并保持空间优势。smart的设计理念是Love, Pure, Unexpected。这说明smart没有回避“小”可能带来的天花板,试图用轻奢去定义自己的品牌质感。这种处理方式并不常见,主流新能源品牌大多将豪华感附着在尺寸和配置上,通过加长、增屏、堆料形成高级感知;而smart的方向是用细节和设计完成度,让这些体验延续到未来包括EHD插混产品在内的车型中。
从精灵#1、#3、#5构成的奇数产品序列,到9月2日发布的首款偶数车型,smart的产品矩阵已经展开多轴向覆盖,既有纯电,也有插混;既有紧凑车型,也有中型平台;既有偏年轻圈层,也开始承接家庭使用场景。这种扩展,并没有破坏原有品牌的基础,而是在原有调性基础上做了厚度补强。
smart高层总结说得很直接:“我们的主场仍是都市出行。我们要把都市出行的使命做透,让用户想到都市出行,就想到smart。”smart正在走一条不那么依赖极端风格的中线策略。它不靠情绪引导拉动品牌,也没有刻意保守,而是用产品与工程组合在不断测试“入门”和“豪华”的临界点——如果智能化、电动化和设计完成度足够好,那么用户未必介意车身长短,也未必只盯着价格段判断一台车的“高级感”。豪华感从未被取消,它只是换了一种尺度,smart正在试图控制这种尺度,把它装进一辆“够小、够强、够安静”的车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