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销量仅1600台,落后奥迪A6L超11300台![中汽协数据]
同为一汽奥迪旗下的中大型轿车,A6L与A7L本应形成高低互补的产品矩阵,现实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2025年8月,奥迪A6L以12940辆的销量稳居细分市场前列,奔驰E级售出8800辆,宝马5系也达到7900余辆,而定位更高、产品力更强的奥迪A7L却仅有1600台入账,差距悬殊得令人咋舌。更耐人寻味的是,若从产品维度审视,A7L在动力配置、底盘素质、豪华用料等方面几乎全面压制A6L,理论上理应获得更高市场认可,但最终结果却截然相反。这一反差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极致权衡,更是品牌认知、历史积淀与市场定位之间复杂博弈的真实写照。
从机械素质来看,A7L的起点明显更高。全系标配45TFSI动力系统,搭载2.0T高功率发动机,最大输出达245马力,峰值扭矩370牛·米,匹配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零百加速稳定在6.9秒区间,[工信部测试工况]。相比之下,A6L入门车型仍采用40TFSI低功率版本,动力输出仅为190马力,尽管满足日常通勤需求,但在高速超车或激烈驾驶场景下,动力储备的差距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在顶配与次顶配车型上,A7L直接标配了空气悬挂系统,显著提升行驶质感与滤震能力,尤其在城市快速路或高速巡航时,车厢静谧性与乘坐舒适性远超同级。而A6L即便在55TFSI顶配旗舰版上,空气悬挂仍需额外选装,费用高达1.8万元,[厂商配置单]。这意味着,真正追求高端驾乘体验的用户,必须付出更高成本才能补齐短板。
内饰用料方面,A7L同样展现出更强的诚意。其高配车型座椅及门板大面积采用Nappa真皮包裹,触感细腻且具备良好透气性,配合电动吸合门设计,关门动作轻柔无声,大幅提升仪式感与尊贵氛围。反观A6L,除顶配55TFSI旗舰型外,其余车型均使用仿皮材质,虽在视觉上接近真皮,但长期使用后易出现老化、开裂等问题,[第三方耐久性测试报告]。此外,A7L高配车型还配备主动降噪、矩阵式LED大灯、激光雷达辅助驾驶模块等前沿科技,硬件基础更为扎实。按理说,这些越级配置应成为撬动市场的利器,但实际转化率却极为有限,核心症结在于价格锚定与消费心理的错位。
当前A7L 45TFSI豪华型起售价已回升至34万元以上,部分终端报价甚至逼近35万,[经销商报价系统]。而同期A6L 40TFSI风尚型落地价仅需31-32万元,两者存在约3万元的价格鸿沟。对于多数预算在30-40万元区间的潜在买家而言,这3万元足以让他们选择宝马530Li领先型——后者拥有加长轴距、成熟口碑与更高的品牌溢价能力。更关键的是,A6L作为曾经的“官车”代表,在政商界层积累了深厚的品牌资产,即便如今公务用车体系变革,其“体面、稳妥、保值”的标签仍在民间广泛流传。相比之下,A7L虽源自进口A7轿跑,国产化后却取消了标志性的溜背造型与电动尾翼,仅保留无框车门与贯穿式尾灯,外观趋于保守,未能延续原汁原味的运动基因,导致其既无法吸引年轻个性群体,又难以打动注重传统价值的中年客户,陷入“四不像”的尴尬境地。
空间实用性也成为制约A7L走量的重要因素。尽管车身长度达到5073毫米,轴距3026毫米,[工信部公告参数],但由于前悬较长且后排头部空间受车顶线条影响,实际后排乘坐高度略逊于A6L。后者轴距虽为3024毫米,仅短2毫米,但车内垂直空间更优,腿部延展性更好,更适合家庭长途出行或商务接待。同时,A7L后备厢因后悬设计导致开口偏小,装载大件行李时略显不便,实用性打折扣。在SUV盛行的当下,消费者对“实用”二字愈发敏感,即便是中大型轿车,也期望兼顾舒适与功能,而A7L在这一点上并未交出满分答卷。
品牌传播层面,奥迪对A7L的定位始终模糊。宣传中强调其“唯一国产豪华C+级轿跑”的身份,试图塑造差异化形象,但市场反馈显示,多数消费者仍将它视为“A6L的运动版”而非独立车系。缺乏清晰的价值主张与情感共鸣,使得A7L难以建立专属用户圈层。反观奔驰E级主打“行政美学”,宝马5系强调“驾驶乐趣”,A6L则依托“经典沉稳”,各自拥有明确标签。A7L夹在中间,既不够商务,也不够激进,最终沦为小众选择。据终端销售反馈,超过七成进店咨询A7L的客户最终转订A6L或竞品,[区域经销商访谈记录],足见其转化效率之低。
归根结底,A7L的困境并非产品力不足,而是战略定位与市场现实脱节。它拥有越级的配置与更先进的技术平台,却因价格门槛过高、品牌形象模糊、历史积淀薄弱而难以破局。在消费升级与理性回归并行的时代,消费者不再盲目追逐“高配低价”,而是综合考量品牌价值、使用成本、社交属性与长期保值率。A7L若想扭转颓势,或许需要一次彻底的价格下探与精准的品牌重塑——否则,即便产品再优秀,也只能在销量榜单上默默垫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