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这阵子真是不得了,一下子签了个超级明星代言人。说实话,一开始我还在想,李想那边不是一直宣称,车主才是最好的代言吗?但你看,现在没几天,易烊千玺这个名字就在微博炸开了锅。这事让我有点儿困惑——毕竟理想一直说不追明星,偏偏又跟明星搭上线。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理想去年交付量还算稳,当月差不多2.8万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而今年排得更低了,3季度还能保持在9万到9.5万辆的预期里,听起来像打了个保守牌,但实际上我觉得,这也是拼了。你看,发工资、补充渠道、还是市场需求,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需求都越来越碎,客户投资心理也在变。千万别让品牌形象显得太脱节,我想这是李想他们最担心的。
说到这里,我还得搞明白个事。理想的车型——特别是最新的i6,要不是800V高压平台那点儿新技术,可能真买不到边。续航怎么说?官方说最多720KM(样本少,估算),快充10分钟充500KM,我觉得实际用起来能达到半数的效果吧。要不然,谁还会费劲跑那么远?但这个快得快、续航长的平衡,真的能靠硬件完成吗?我总觉得,不可能无限制地跑长里程,又快又价友。
翻开这次发布会,现场那氛围还挺热闹。有个修理工就打趣说:这车快充那块肯定得走心啊,要不然一贯那点电池不稳。我就觉得,整车供应链其实和煮饭差不多,一锅粥,技术和零部件一块配合,要是细节跑偏点,整锅就糊了。理想在这方面其实挺团队的——背后有个电池厂和供应链体系,算是自研的大背景吧,(这段先按下不表)但研发投入虽大,总比用外来货划算,毕竟自己掌控味道更稳妥。
你觉得理想的明星+产品策略,能真的跨越困境吗?—我自己有点怀疑。毕竟,去年某天一个朋友开着理想告诉我:刚买的车,问题不少,但还得用,省油又大空间。我问他:所以你还会考虑换品牌吗?他摇头:不换了,反正惯了。社会这回事,很多人其实心里都想:车,是用着顺手的东西,明星光环带不起价格,就像你买包包一样,会看品牌,但真正留心的还是心头一暖的感觉。
我现在尤其关心的,是理想的自研自制路线。电池、动力甚至一些核心零件,都在逐步自己来。这步棋我觉得挺明智——不然,受制于供应商,价格被操控得太厉害。毕竟电池占一辆车成本的30%,我猜这次跟欣旺达合资,可能也是为了锁链子,不然谁愿意每天被供应链卡着脖子?但问题是,深度自研意味着投入上千亿都不能少——人的钱、风险和时间都在那儿,把自己变成电池生产者,我估算,短期内亏损的概率还是挺高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心里有个不合理的猜测:理想的CEO李想可能是个偏技术型的人,偏偏要在市场上江湖地位上出手,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之前看重产品多于明星。(这段听起来像胡猜的吧?不肯定呀)但我还是觉得,走到今天这一步,似乎策略体感告诉我,他们在试图打造一种新品牌形象,不再单纯靠创始人+产品,而是引入明星,让品牌变得更接地气。
我也在想:这个明星选择,除了热度和流量,背后是不是也有市场测试的意味?毕竟,年轻人现在喜欢的,不只是技术硬,还得有点儿偶像包袱。是不是在试水,靠明星带动销量,才会让市场接受度更高?或者说,这只是理想布局的一部分——但我又想,真实的消费者,到底在意谁代言多过实体车型的实际性能?我自己用过几次车,最怕的还是被套路或者信不住这个车到底能不能经得住考验。
唉,走到今天,我们身边的每家公司都在玩这套戏,但是不是有点看脸看多了的感觉?反正,我每次试车,总能在细节里找到点真实。像那次帮朋友调音,发现转向的手感竟然跟她用的软腻腻的方向机感觉差挺远。或许,未来明星+产品的策略更像折腾中的平衡,怎么把好用变成主打,而不是只靠说得漂亮的故事。你觉得,咱们现在还能看到那种单枪匹马、真能打到点子上的车吗?还是说,后面都得看大明星配合,才能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