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把Q5L插混版推上舞台,自豪地亮出95公里纯电续航,宣传片里反复暗示通勤零油耗,弹幕却刷出同一句话:等等,它真的够新吗。
我记得一开始看官方数据的时候,心里就有点疑问。为什么一个SUV会这么重?2210公斤,没错,是我记错了吗?这个比燃油版还要重两个成年人,几乎没啥比拼空间了。想想底盘底下那个大块电池,挂在底盘上,像个随身行李箱,城市里跟车的时候那股轻盈感真是跑调得厉害。你说,新能源汽车不都是追求轻量化、减振嘛,这个是不是又走回老路了?
插混车加了电池,难免重一些,并不是单纯为了炫酷。这次奥迪强调95公里纯电续航,可能是为了迎合城市通勤只跑电的市场心理。想象一下,早晚高峰打个全电模式,基本不用油。油门踩深半秒,动力才缓过来——这是让我怀疑是不是被动力延迟坑了一次。网友调侃这不是新能,是‘新重能’倒也不冤,车重飙升带来的成本、油耗、操控感,都得重新权衡。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材质上用了些环保的回收纤维,摸着确实顺滑。官方反复提环保,说环保就得加分。光环保这一块,选装清单里Valcona真皮还摆在显眼位置,价格差不多多出一把空气炸锅的预算,这反差倒挺有趣。真环保是不是就意味着便宜点?还是说,消费者愿意多掏这点钱在品牌+档次上投票?显然,环保理念和高溢价就像硬币的两面 — 你得看你是更在意实在还是面子。
说到科技堆料,现场那两个大屏幕加AR-HUD,让人眼花缭乱。可是体验者也吐槽了:启动之后,要等系统转圈,得等上三十秒,比楼下的电梯还长。每次看科技+智能广告,期待落空的失望总比预期大。打个比方,这波满载科技的堆料,如果让驾驶变得繁琐,反倒让人产生反感。科技不应该是麻烦制造者,而应是便利助手。
至于L2+自动变道,在试驾中遇到高峰路段,前车一刹车,它就自动插队了。算法有点谨慎,频频报警,好像在提醒你:别跑偏了。坐在我身边的编辑说,其实比自己打方向还累。这点我有点同感——自动驾驶的理想化梦想,似乎还差点老司机的经验积累。自动提醒危险,警示功能到位,但不能独立驾驶,感觉更像陪伴而非顶替。副驾驶的大水杯,摆明了安全感呈现,但实际连杯子都没喝到几口,是不是有点虚呢?
这里面我有个疑问:这车的真正价值是不是在科技堆料上?还是在品牌的信誉背书?我猜测,价格没公布,不过海外同配置约合42万人民币起。折算一下,加上关税、税费、补贴,到40万左右还算合理。问题是,同价位国产增程车型,例如那几款续航可以毫不夸张地达到百公里以上(估算一下,可能是个体感),奥迪这些加持豪华感的溢价到底值不值?我觉得这个可能还得看买家买不买账。
所有这些都不能只看官方参数。市场红海里,光有品牌和电池容量已经不够打动人。要是真能省心好用,让人用着舒服,那才是真正的杀手锏。否则,再炫的科技、再高的电池续航,要用时变得麻烦多或者价格虚高了,消费者未必买单。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汽车,还能不能做到从买就是享受?还是这个时代,车变成了一堆堆配置拼盘,消费者自己在心算成本和体验?像我这种天天盯着行业的,偶尔也会觉得:真要买个车,还是得像选鞋一样,要看舒服不舒服、用得顺手、不怕折腾。说不定,接下来有人会问:你觉得智能驾驶,到底还能多久不闹情绪?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