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当公路与赛道相遇,驾驶乐趣的另一种表达

清晨,路灯在薄雾中勾勒出朦胧的光晕。我站在一辆小米SU7 Ultra旁,车身在微光下泛着哑光质感的漆面,线条低伏,姿态前倾,仿佛一头静止中仍蓄势待发的猎豹。这不是一辆只适合停在展台上的车,而是一台为真实道路而生的机器。

小米SU7 Ultra:当公路与赛道相遇,驾驶乐趣的另一种表达-有驾

绕车一周,前脸的设计语言清晰而克制。分体式头灯经过深色处理,与引擎盖上的银色拉花形成微妙对比,不张扬,却自带气场。前包围两侧的U型风道并非装饰,而是经过风洞验证的空气动力学结构,配合前铲与主动进气格栅,在高速行驶时有效引导气流,降低风阻的同时提升稳定性。车标采用24K金与碳纤维拼接工艺,细节考究,但并未喧宾夺主——它更像是对工艺态度的一种表达,而非炫耀。

坐进驾驶舱,触感率先传递信息。Alcantara®材质覆盖的方向盘与座椅肩部区域带来细腻摩擦感,碳纤维饰板在阳光下显露出清晰的编织纹理。中控台布局简洁,没有冗余按钮,交互逻辑清晰。启动车辆,屏幕亮起,系统自检完成,整个过程安静而有序。这不像是一场科技秀,更像是一位老友默契地准备就绪。

小米SU7 Ultra:当公路与赛道相遇,驾驶乐趣的另一种表达-有驾

驶出城区,道路逐渐开阔。切换至“运动”驾驶模式,悬架自动降低,转向反馈变得紧致。踩下电门,三电机四驱系统的动力输出如潮水般涌来,推背感持续而线性,没有突兀的顿挫。实际体验:变道超车时,动力响应几乎无延迟;高速巡航时,车内噪音控制得体,风噪与胎噪被有效抑制。

但这台车的真正魅力,不在于直线有多快,而在于弯道中的从容。在一段多弯的郊区公路,我尝试以较高速度入弯。底盘调校明显经过赛道验证,支撑性出色,侧倾控制得当。前六后四活塞卡钳配合大尺寸碳陶制动盘,制动力充足且线性,连续制动后未出现明显衰减。电子系统介入温和,不会粗暴打断驾驶节奏,反而像一位隐形助手,在极限边缘悄然托底。

小米SU7 Ultra:当公路与赛道相遇,驾驶乐趣的另一种表达-有驾

值得一提的是,车辆提供多种驾驶模式,涵盖日常通勤、高速巡航、湿滑路面、赛道驾驶等多种场景。例如“赛道稳定”模式会收紧ESP介入阈值,允许更多滑移;而“节能舒适”则降低动力输出响应,优化能耗表现。不同模式下,悬架硬度、转向助力、能量回收强度均可联动调整,形成完整的动态性格切换。

进入城市路段,驾驶节奏放缓,但体验并未打折。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复杂路口能准确识别信号灯变化,自动启停流畅自然。导航与车道保持协同工作,在高架匝道分流处能提前规划路径。这些功能不追求“完全接管”,而是作为驾驶者的延伸,减轻长时间驾驶的负担。车机系统与个人设备互联顺畅,音乐、日程、家居控制可在不同终端间流转,体验连贯。

小米SU7 Ultra:当公路与赛道相遇,驾驶乐趣的另一种表达-有驾

续航方面,车辆搭载大容量电池组,CLTC工况下续航里程处于行业主流水平。在实际使用中,市区通勤与城际往返基本可满足一周一充的需求。充电效率表现稳定,配合高功率直流快充,适合长途补能。

外观设计上,溜背式车顶与21英寸轮毂强化了运动气质,原厂配备的倍耐力P Zero轮胎提供良好抓地力。车尾的固定式碳纤维扰流翼不仅是视觉点缀,更在高速时提供额外下压力。

小米SU7 Ultra:当公路与赛道相遇,驾驶乐趣的另一种表达-有驾

小米SU7 Ultra适合那些既在意日常实用性,又不愿放弃驾驶激情的用户。它不宣称颠覆行业,也不标榜独一无二,而是以扎实的工程积累和清晰的产品定位,回应新能源时代对驾驶乐趣的重新定义。

当科技与机械达成某种默契,驾驶便不再只是定点移动,而成为一种可被感知、被享受的过程。这,或许正是小米SU7 Ultra想表达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