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新车#
上周陪朋友提了一辆比亚迪汉,销售小哥演示自动泊车时半开玩笑说:"刮了算我们的"。当时只当是营销话术,没想到7月9日比亚迪官微真的扔出重磅炸弹——所有天神之眼车型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和损失由比亚迪全面兜底。这不禁让我想起三年前某新势力车企因自动泊车刮蹭与用户对簿公堂的旧闻,更好奇比亚迪哪来的底气?
一、破除认知误区:L4级泊车≠完全自动驾驶
在行业普遍将自动泊车视为"锦上添花"功能的当下,比亚迪的兜底承诺颠覆了三个固有认知:
- 技术自信:官方宣称的"媲美L4级"并非文字游戏。根据联合国自动驾驶分级标准,L4级核心特征正是"特定场景下无需人工接管"。从新增的偏置泊车、窄车位自动收后视镜等功能看,其覆盖场景已超越主流APA自动泊车(L2级)
- 责任倒置:传统车企普遍在用户手册用小字注明"驾驶员需全程监控",比亚迪却将责任主体反转。资料中特别强调"依法由本车承担的损失",说明其法务团队已做好预案
- 商业逻辑:百万级保有量下(天神之眼车型已超100万辆),哪怕0.1%的事故率都可能带来千万级赔付。敢这么玩,要么是算准了技术可靠性,要么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二、兜底承诺背后的技术底气
深入分析本次OTA升级内容,会发现比亚迪的自信源自三个技术支点:
1. 感知系统的进化
新增的悬空障碍物识别和夜间80km/h两轮车AEB,暴露出其多模态融合感知的突破。传统自动泊车依赖超声波雷达,对细长栏杆、悬空管道等异形障碍束手无策。而比亚迪很可能将BEV+Occupancy网络(鸟瞰视角+占据栅格算法)下放到了泊车场景。
2. 规控算法的精密度
三速泊车(推测为根据场景动态调整泊入速度)和车头泊入功能,需要毫米级精度控制。参考业内顶级方案,这通常需要:
- 高精度轮速信号(0.1km/h分辨率)
- 转向系统响应延迟<50ms
- 融合IMU(惯性测量单元)的位姿估算
3. 数据驱动的迭代能力
百万保有量带来的长尾场景数据,让系统能处理"极端窄位"(车宽+15cm)这类传统算法难以覆盖的case。值得关注的是,其「复杂场景连续绕行」功能已展现类人决策能力——这通常是Waymo等L4玩家的看家本领。
三、行业冲击波:重新定义智驾服务边界
比亚迪此举可能引发三大连锁反应:
- 保险业态重构:当主机厂直接承接特定场景赔偿责任,传统车险精算模型需要调整。某保险公司精算师朋友透露,他们正在评估"智驾责任险"拆分的可能性
- 用户预期管理:资料中强调"不走保险流程,直接联系售后",实则是将智驾事故处理纳入服务体系。这要求车企必须建立:
- 快速责任鉴定机制(避免扯皮)
- 专项赔付通道(区别于常规售后)
- 透明化处理标准(防止个案差异)
- 技术验证范式转变:过去车企热衷在封闭场地做认证测试,而比亚迪用真实用户场景反哺算法。其AEB两段式舒适刹停(120km/h工况)等功能,明显脱胎于中国复杂路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