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路过公司门口的那台大问界M8,总让我觉得这车的势头太猛了。你知道吗?从刚下车到推开门,那个秒数不超过三秒的反应,跟我小时候打游戏秒杀一样快。这车一驶出来,旁边的司机都抬头看几秒——能感觉到那个气场,特别是在驾校或者车行的展厅里,那股炙热的浏览热情,几乎能折射出一股我非得要买到这款的冲动。
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数据:问界M8的单周销量已经不止一次突破5000辆(这段先按下不表),这个数字在我心里忽然响起:真是爆火了。从我平时观察的供应链和研发那点事来看,这个销量的背后,必然有一套家庭、渠道和设计的硬核打法。讲真,问界拼的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用肉眼能抓到的真实——你会发现,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研发的敏捷性,某种程度上就像快递送快了、价格控制严了,你的体验就会差别很大。
我印象还挺深的,有一次和一个朋友郑重其事地讨论问界M8,他说:这车的动力真顺,空间也够大,不过你没发现吗?跑高速时,有点像咬牙切齿的小毛病,就是转向时的那点点虚。我那时心想:跑个高速,虚一点能忍,但就像衣服打包太紧,刚开始不觉得大问题,但久了就明显不舒服。他又问:你说那些部件是不是拼得特别紧?(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像供应链的整合度,真是个微妙的事情——就像拼一块拼图,卡得太紧,反而容易碎。
你会不会觉得:问界这些成绩,是不是有点靠拿量冲才能撑起来?我刚才超级随意地心算了一下:周销量越过5000的车型,每天大约700辆——这是个连续不断的流水线作战,一旦某个环节出点问题,可能一夜之间就掉下来。数据说白了,自然也带来一种压力。
说到这,我突然觉得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问界M8在同价位车里,做得那么快、准、狠,那其他品牌是不是就得拼命追赶?实际上我心里明白,不是所有车都是靠销量变现的,还是得看看研发的牛逼之处。
这让我想到一件事。最近我一朋友刚买了一辆乐道L90,开得挺满意,但我觉得跟问界比还是差点:L90的空间更舒服些,油耗也实在得多(估算,百公里油耗在12L左右,体感略高于问界M8的10L吧),整体用料也更扎实。而且,他那天还抱怨:用料薄,车内塑料味有点重。这算是用料差别在实实在在地显现。
问界的大命题就是快速反应市场需求,用创新设计冲出来,但用料讲究和严格工艺是不是就会拖后腿?我觉得,别被销量冲昏了头——毕竟,很多时候,用料好不好,得看吃进去的体验。(这段先按下不表)问界的挂名高端策略也不能太天真。你看,榜单上新款M7都还没正式上市,却能靠预售火到飞起,说明:市场对这款车的憧憬比实际到货还热。
我还在想:明年小米的那个大型SUV马上就要亮相了,估计冲击会很大吧?想象一下,那车要是也能借用华为技术,配合某种未来感的设计,可能又是一波特大火箭。不禁问:理想是不是被问界打趴了?很多人一说理想就摇摇头——只能在屏幕上虚晃一招。
而且,咱们都知道吉利、领克也在悄悄布局,900这车号称硬核,销量也还算可以(1540辆左右,估算),但跟问界比,似乎差点意思。那问题来了:是不是全场的供应链都像问界一样,掌握在华为的手心里?我觉得,回头一想,问题不在技术,还是在市场敏感度——这个快感厂商比拼得还是反应速度。
说到这,我觉得车价、配置和空间这些是硬指标,反倒品牌认知和经销体系更能左右销量。你知道吗?我遇到一位销售朋友,他说:问界的车,要么卖爆,要么就出不来。这个二元其实挺真实的,因为产品的差异化太明显,买家会特别敏感。比如问界M8,内饰的华为元素太多,在便利性和科技感上铺大了底,大到让人觉得用上以后,出门都变愉快。
我还搞不明白一件事:是不是像问界这样的造车公司,把渠道打通得比研发还快?我觉得这个答案占了大部分。你知道,车市的门槛其实挺高:高到很难想象,小品牌靠快跑能跑多远,但问界找到的路径明显不一样——走纵深,扎根用户。他们在二线城市,甚至乡镇,都有自己的门店(估算,样本少),那一条覆盖路线,真的挺关键。
你注意到没?那么多车在榜单上,不是什么造车新手能说到做到的。有的人开车都嫌麻烦(我自己有时候也嫌麻烦),但问界告诉我:用户喜欢的,还是实在用得顺手的东西。
临场小计算:假如一辆问界M8,成本控制在15万元左右,百公里/10L油(估算),油费每公里0.75元,60公里上下班路程,油费大概45元。这些成本一点点积累,后面才会知道运营的厉害。
一边开车我还自嘲:这个市场好复杂,现在销量的热闹里,究竟还藏着多少潜在的坑?难道就是技术快、狠、准?还是说,品牌的故事性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
哎,思考到这里我又突兀地发现:那些真正实在让我喜欢的车,其实不一定都在榜单上出现。一辆车能跟你对话到这个程度,才是关键。车里那抹微笑的品牌标志,你真的看得清楚吗?或者说:它的触感、它的气场,到底还藏着什么秘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