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配件厂老板们最近日子不好过。
货款拖个半年,不是新闻。
2024年,行业平均账期已经干到170多天。
钱不进账,厂子怎么转?
房租、工资、材料款,全压在身上,喘不过气。
后来听说工信部开了个维权通道。
17家车企也答应了,账期要缩到60天。
6月就开始执行。
听起来是好事。
可大家心里没底。
真能落地吗?
我问了几个同行,都说:
“别信嘴上说的。”
“验收流程能拖就拖。”
“用承兑汇票结账,等于变相多拖几个月。”
“车企自己也快没钱了,哪有闲钱提前付?”
这些话,我听着耳熟。
前两天去楼下修车,老板一边拧螺丝一边叹气。
“去年的货款,到现在还没结清。”
“我这小作坊,靠赊账进货,现在连新货都不敢进。”
“再拖下去,连工人都得辞了。”
这话让我心头一紧。
原来那些新闻里说的“账期”,不是冷冰冰的数字。
是真金白银,是工人的饭碗,是房东催租的电话,是孩子补习班的学费。
有人反驳:
“你光心疼供应商,车企就容易了?
2024年整个行业利润率才4.3%,比工业平均低一大截。”
“他们自己都快赚不到钱,哪来的钱提前结账?”
这话听着有理。
可你得想清楚,车企欠100万,可能只是报表上一个波动。
对小厂来说,100万就是下个月的材料钱,是几十个工人的工资。
拖三五个月,厂子就黄了。
而且你头部车企早就在缩短账期了。
广汽集团,1997年就开始控账期。
现在平均付款不到50天。
比中汽协要求的60天还短。
他们不是没钱,是明白一个道理:
供应商活得好,自己才活得稳。
我特意查了他们是怎么做的。
不是靠烧钱,是靠体系。
他们和供应商签长期协议,付款节点写死,系统自动提醒。
一旦超期,财务直接冻结相关项目款。
不是靠道德,是靠规则。
反观有些车企,账期拖到120天以上。
表面上占了“免费资金”的便宜。
可供应商为了周转,只能压成本,偷工减料。
最后配件质量不行,车一出问题,砸的是车企自己的牌子。
这哪是省钱,是埋雷。
还有人说:
“中汽协的倡议就是纸老虎,没罚没强制,谁听你的?”
这话没错。
但你看变化。
第一次倡议后,十几家主流车企表态。
第二次,17家,连理想、零跑都跟上了。
这不是空话,是动作。
工信部还开了投诉平台。
供应商可以实名举报。
以前只能私下抱怨,现在能找组织。
这比啥都强。
我以前总觉得“内卷”是车企降价拼销量。
你降两万,我降三万,最后谁都不赚钱。
现在才明白,内卷早就传到下游了。
车企扛不住价格战,就把压力甩给供应商。
欠着货款去搞研发、打广告,看似自己撑住了。
其实是把风险往下压。
就像拉车,前面的人拼命拽,后面的人被拖着走。
迟早有人撑不住,车就停了。
我问过一个做刹车片的小厂主。
他去年因为账期拖太久,不得不把生产线拆了两台,换成便宜货。
结果客户投诉不断,订单直接没了。
他跟我说:“我宁可少赚点,也不想断货。”
“可你没货,谁跟你合作?”
这事儿让我想了很久。
账期不是小事。
它连着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命脉。
现在中汽协一遍遍喊,工信部推平台,不是要车企“让利”。
是想把行业从“互相耗”拉回“一起赚”。
整车厂、供应商、4S店、修车铺,谁也离不开谁。
我认识一个修车老板,他跟我说:
“要是车企能按时结账,我进配件也不用赊,还能给车主便宜点。”
“顾客一多,我生意也好了。”
一个账期,牵动的不只是钱。
是信任,是节奏,是整个行业的温度。
我得出一个:
账期不是财务问题,是信任问题。
谁先放下“我亏了你赚”的念头,谁就先活下来。
不是靠压别人,是靠帮别人活。
只有大家都能按时拿到钱,供应链才稳,车才靠谱,行业才真能往前走。
这事儿,只有我这种听过修车老板叹气、看过小厂主发愁的人,才说得出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