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领克10这个车,17万多起步,给你配上激光雷达,再塞一个四驱。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价格配置单,脑子里不是“这车真香”,而是“吉利是不是把自家采购总监绑在发射架上,对着供应商喊话了?”
这不叫定价,这叫发疯。
这不叫产品,这叫一个绑着C4炸药包的压缩毛巾,扔到市场的池子里,瞬间膨胀成一个谁都无法忽视的怪物。
车圈现在已经不是请客吃饭了,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以前大家还讲究点吃相,小米进来是把蛋糕上的奶油刮走了。现在领克10 EM-P,不,我们应该叫它领克“EMP”电磁脉冲弹,它根本不是来抢蛋糕的,它是要把整个餐厅的电闸都给你拉了,让所有人都摸黑打拳。
你拿领克10去跟迈腾这种老牌选手比,这事儿本身就有点欺负人。
一个浑身插满芯片和雷达,零百加速5.1秒,恨不得把“赛博朋克”四个字刻在脑门上的机甲战士,去对线一个西装革履、还在盘算下个月KPI的中年销售总监。你问他俩谁更能打?这问题就离谱。迈腾的逻辑是稳定,是“不出错”,是商务场合的通行证。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你岳父大人在饭局上,能满意地点点头,说一句:“嗯,小王这孩子,稳重。”
但领克10的逻辑是什么?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你看它的配置单,1.5T的发动机配前后双电机,搞出个390kW的系统功率,755牛米的扭矩。这是家用车吗?这是披着家用车外皮的星际登陆艇。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看到这个数据只想问一句,我需要这么大的劲儿干嘛?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能比别人快0.2秒抢到最新鲜的那颗白菜吗?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有,而且它在这个价位给你了。这就叫极限施压,这就叫“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然后是那个全系标配的激光雷达。
这玩意儿现在成了车圈的“屠龙刀”,谁拿着谁就觉得自己是武林至尊。但我们必须得搞清楚一件事,决定自动驾驶上限的,从来不是你堆了多少雷达,也不是你那个英伟达Thor芯片算力有多高,能同时运算多少个“机你太美”。
自动驾驶的真正试炼场,在中国任何一个三线城市的菜市场门口。
那里有逆行的老头乐,有突然横穿马路追赶一只土鸡的大妈,有贴着你车头加塞的三轮车,还有根本不看后视镜就开门的外卖小哥。你的700TOPS算力,能算出大妈下一步是往左还是往右吗?你的激光雷达,能预判到那辆老头乐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刁钻角度直接躺在你面前吗?
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所以,别跟我吹什么高阶辅助驾驶,什么时候能做到在早高峰的五道口全身而退,再来谈“智能”。领克10给你这套装备,不是让你真的当甩手掌柜,是让你在跟朋友吹牛的时候,显得特别有底气。它是一种社交货币,一种“你看,我这车有任意门”的幻觉。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迈腾比作中年销售总监有点刻板印象了,但你别说,还真他娘的贴切。
因为会买迈腾的人,和会考虑领克10的人,生活在两个平行宇宙。
迈腾用户买的不是车,是一种“确定性”。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融入集体的安全感,一种不被质疑的正确。就像很多人用苹果手机,不是因为iOS系统真的比安卓流畅多少,而是因为用苹果“不会错”。这是一种品牌玄学,一种近乎宗教的信仰。你跟他聊Flyme Auto 2有多丝滑,他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想问你一句:“能稳定接打电话收微信吗?”
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那种爱,是非理性的。
而领克10的目标用户是谁?是那些觉得世界很无聊,需要一点乐子的人。他们可能根本不需要四驱,但有总比没有好。他们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130km/h的AEB,但这个功能就像金钟罩铁布衫,虽然平时用不着,但关键时刻能救命……或者至少能让你觉得能救命。
妈的,凭什么这么便宜!
再说说空间,5米的车长,3米的轴距,后排能轻松翘二郎腿。这数据很漂亮,漂亮得像一份精心制作的PPT。因为我真的开过很多所谓“大空间”的车,最后发现,决定后排舒适度的,往往不是那多出来的两指腿部空间,而是你孩子有没有在后座哭闹,你老婆有没有在副驾跟你吵架。
说起来我上次自驾游,后备箱里塞了三个箱子一个娃,结果路上服务区买的烤鸡没地方放,全程我老婆抱着,那味道,绝了。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给你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空间也没用。
领克10的这套内饰,15.4寸大屏,25.6寸AR-HUD,哈曼卡顿音响,Nappa真皮……它在拼命地告诉你:嘿,朋友,别焦虑了,坐进我的驾驶舱,你就是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情绪价值的补偿。车外的世界一地鸡毛,车内的世界必须是你的极乐净土。
当然,这些花里胡哨的屏幕,对我这种中年人来说,大部分时候都处于半闲置状态。我上车第一件事还是连CarPlay,放我那几首听了八百遍的老歌。这可能就是代沟吧。
所以,领克10 EM-P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它是一个闯入者,一个破坏者,一个“道诡异仙”里的角色。它用一种近乎癫狂的方式,把原本属于30万级别车型的配置,用一把“压缩之刃”强行塞进了17万的身体里。
它在用行动告诉所有合资品牌: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要用你们看不上、也看不起的方式,把你们打趴下。
它不跟你玩品牌溢价,不跟你谈历史底蕴,它就跟你谈一件事:性价比,赤裸裸的、不讲道理的性价比。
至于消费者会不会买单?我不知道。因为买车这事儿,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决策。很多人,包括我,都在无数个深夜里对着参数表和评测视频喃喃自语,觉得自己已经看透了一切,最后在4S店销售小哥“哥,今天订车送脚垫”的微笑里,签下了那个最初根本没考虑过的选项。
因为生活,就是这么操蛋。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