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大限将至?车主须签免赔告知书,行业或迎巨变!

最近,广东地区的很多车主朋友们可能都遇到了件烦心事,这事不大不小,但挺堵心。

就是去给自己的爱车续保险的时候,保险公司冷不丁地递过来一份文件,叫《关于车辆使用性质变更后保险合同效力及理赔的告知书》,让车主签字确认。

这名字听着挺绕口,但意思很直白:就是告诉你,如果你注册过顺风车平台,那你的车就被我们当成营运车辆了,以后要是开顺风车的时候出了交通事故,对不起,我们保险公司有权不赔。

顺风车大限将至?车主须签免赔告知书,行业或迎巨变!-有驾

这一下可把车主们给整不会了,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我就是每天上下班,偶尔顺路带个人,大家分摊一下油钱和过路费,怎么一下子就从普普通通的私家车,变成了拉活儿赚钱的营运车了呢?

这字要是签了,不就等于自己承认了?

以后再顺路捎个人,心里都得七上八下的,这共享出行的本意不就全变味儿了吗?

这件事表面上看起来,是保险公司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规则,但往深了想,它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不小。

咱们先站在保险公司的角度看看,他们这么做,其实也不难理解。

保险这门生意,核心就是算风险。

一辆车,是作为家庭代步用,还是天天在外面跑营运,出事故的概率肯定是不一样的。

营运车辆使用强度大,接触的人和路况也更复杂,风险自然就高,所以它们的保费要比私家车贵上一大截。

保险公司最怕的,就是有人用私家车的低保费,去干营运车辆的高风险活儿。

一旦出了事,这个理赔的窟窿对他们来说就太大了。

所以,他们想把这个风险提前给堵上。

他们的办法也很简单粗暴,就是通过后台系统去查,只要发现你的车牌号在滴滴、哈啰这些出行平台上注册过,不管你到底有没有接过单,接过几次单,系统可能就自动给你打上一个“疑似营运”的标签。

等你来续保,这份“免赔告知书”就成了你必须面对的一道坎。

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个“一刀切”的判断标准上。

顺风车,到底算不算营运?

这可不是保险公司单方面说了算的,咱们国家对此是有明确界定的。

顺风车大限将至?车主须签免赔告知书,行业或迎巨变!-有驾

根据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发布的规定,真正的顺风车,也叫合乘,必须是车主本人有出行需求,在不改变日常出行路线的前提下,顺便搭载几位路线相同的乘客。

它最核心的特征是“以分摊部分出行成本为目的”,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为了把顺风车和非法的网约车区分开,很多城市都出台了更细致的规定。

比如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就明确要求,合规的顺风车,一辆车一天接单次数不能超过三次,而且不允许为了接单而跨越城市区域。

这就从根本上把顺风车和职业的网约车司机划清了界限。

一个是“顺便”,一个是“专门”,性质完全不同。

然而,保险公司现在的做法,等于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掉了。

他们根本不去区分你是真的顺风车,还是假的顺风车。

一份调查数据就很有说服力,在这次被保险公司要求签署免赔告知书的车主群体里,有超过八成的车主,平均每天的接单次数连两次都不到。

这说明绝大多数人,都处在合理合规的“共享出行”范畴内。

咱们可以想一下现实中的场景,比如那些每天往返于广州和佛山之间的上班族,被大家称为“广佛候鸟”。

他们每天的通勤距离动辄几十上百公里,一个月下来光油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如果能在上下班的路上,顺便带一两位同路的乘客,大家一起分摊一下费用,不仅能给车主减轻经济压力,乘客也能享受到比打车更实惠的便利,同时还能减少路上的车辆总数,缓解交通拥堵,这明明是一件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好处的事情。

现在,就因为这个善意的“共享”行为,就要被扣上“营运”的帽子,面临着出事不赔的风险,这让普通老百姓怎么能接受?

难怪有人会抱怨,那些轻飘飘说“干脆别搞顺风车了”的人,根本体会不到普通通勤族的难处。

那么,这个结到底该怎么解开呢?

顺风车大限将至?车主须签免赔告知书,行业或迎巨变!-有驾

其实,这口锅也不能完全让保险公司自己来背。

他们之所以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背后一个很深层次的原因,是“数据不通”。

咱们想想,一个车主到底接了多少单,是偶尔为之还是高频运营,谁最清楚?

当然是那些出行平台。

滴滴、哈啰这些公司,手里掌握着最精确、最全面的后台数据,每一笔订单的起点、终点、时间、金额,都记录得一清二楚。

但是,这些数据是平台的核心商业资产,他们通常是不会轻易分享给第三方,包括保险公司的。

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保险公司想要进行精细化的风险评估,想把真正的顺风车主和那些打着顺风车旗号非法营运的人区分开,但他们拿不到最关键的数据,就像医生看病没有化验单,只能凭经验“盲猜”,最后为了自保,就只能选择最保守的策略,把所有注册过的车主都视为潜在风险。

而车主呢,就成了这个信息壁垒下的牺牲品,被保险公司怀疑,却又拿不出最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陷入了有口难辩的困境。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非没有先例可循。

在长三角的一些地区,早就开始了有益的探索,推出了一种叫做“顺风车白名单”的制度。

这个制度的核心思想,就是打破数据壁垒,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具体来说,就是由政府的交通管理部门出面牵头,组织保险行业协会和各大出行平台坐在一起,共同建立一个信息共享机制。

出行平台在严格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可以把那些严格遵守规定、接单频次符合顺风车标准的用户信息,经过脱敏处理后,形成一个“白名单”,提供给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拿到了这个官方认证的“白名单”,就可以放心地为这些车主提供正常的私家车保险服务,而不需要他们再签署什么免赔协议。

这样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合规的车主得到了保障,保险公司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而那些真正违规运营的车辆也无处遁形。

这才是真正用技术和协作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把责任推给最弱势的车主。

共享经济是个好东西,它能让社会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但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和完善的配套政策。

与其让车主们签下一纸“霸王条款”,战战兢兢地分享自己的座位,不如推动政府、平台、保险三方携起手来,用真实的出行数据代替模糊的猜测和一刀切的判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