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吨重卡撞不过理想i8 理想、乘龙、牛顿究竟谁翻车了?

8吨重卡撞不过理想i8 理想、乘龙、牛顿究竟谁翻车了?-有驾

  大卡车的天塌了。

  公路上,小车避让大卡车,是司机们心照不宣的“生存法则”。

  但那是以前。

  7月29日,理想新车发布会现场发布了一段碰撞测试视频:理想i8以100公里时速正面迎击一台净重8吨的卡车。最终结果极具冲击力:碰撞瞬间卡车四轮离地,接下来驾驶室向前倾覆,瘫倒在i8的前挡风玻璃上,车头严重变形。

  反观理想i8,乘员舱结构保持完整,安全系统均按预期工作。

  这场视觉上“以小博大”点燃了舆论,有的私家车主直呼“解气”,他们说下次遇见重卡“腰杆都挺直了”。

  原来大家上路小车让大车的规矩是个骗局,什么重卡,明明是个纸老虎,下次开车遇到不守规矩的大车,没说的,咱直接怼丫的。

  但甭管车企还是司机,他们的悲欢并不相同。

  配角意外抢镜,乘龙深陷风暴眼

  颇具戏剧性的是,视频中卡车方向盘的车标未做处理,被眼尖网友认出是“乘龙”品牌。这一下,理想的高光时刻迅速演变成乘龙卡车的安全危机。

  自称乘龙意向客户的网友涌入乘龙的评论区,戏谑留言表示“退订”。理由高度一致被SUV撞得如此“惨烈”,严重动摇了对产品安全性的信心。

8吨重卡撞不过理想i8 理想、乘龙、牛顿究竟谁翻车了?-有驾

  有已购车主也在起哄:“路上看到理想会“手心冒汗”,必须“行礼避让”。

  乘用车和商用车,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物种,现在突然有了交集。

  标准测试VS网红对撞

  面对负面舆情,乘龙公众号迅速发布其驾驶室的官方安全测试视频做回应。视频展示了驾驶室承受正面、侧面、后方撞击及顶压测试,强调其“龙骨框架”、“铠甲防护”和“世界级安全标准”。并在评论区给出“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的十五字箴言。

8吨重卡撞不过理想i8 理想、乘龙、牛顿究竟谁翻车了?-有驾

  乘龙法务部则以文字形式发布声明,称理想此番测试“严重侵权,并超过正常商业竞争范畴,严重误导和损害公众知情权,对我司品牌及商业名誉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及《民法典》等相关法律”,并保留对理想汽车依法追责的权利。

8吨重卡撞不过理想i8 理想、乘龙、牛顿究竟谁翻车了?-有驾

  从理想法务部成立以来,只有它给产出负面的媒体发律师函的份儿。但作为东风的成员,乘龙也不是好惹的一方。

  只是结果落定前,它这些常规的、符合行业例行标准的测试演示显得说服力不足,略显官方的回应也似乎缺乏直面问题的魄力。

  网友一句话说得很有代表性:“不如直播再撞一次”。

8吨重卡撞不过理想i8 理想、乘龙、牛顿究竟谁翻车了?-有驾

  理想汽车第二产品线总裁张骁隔空回应:“可以啊,直播都行。”

  安全使然?营销狂欢?

  有网友指出,卡车车头有锁止机构固定,视频中乘龙车头夸张的“起飞”很不合常理,而且近三倍的总质量差距下,对撞瞬间理想i8没有丝毫位移,这很不符合牛顿第一定律。

  因此,测试时车头是否锁止、条件是否特设都成为了质疑的焦点。理想方强调是“相同速度对撞”,但对测试和卡车车况细节披露有限,并甩锅“试验场地、测试设备以及市场端随机购买的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测试方中汽研则在左右脑互搏“车是新车,但来源不清楚”,“遵循了标准,具体标准需要确认”。

  事实上,小车撞卡车或者被卡车撞,早就成为了各个国产新车发布会的保留曲目,因为在观感上,以小搏大的刺激感远高于同级平行对比。某自称专业的媒体机构甚至将“钻卡实验”发展成了一条单独的业务线。

8吨重卡撞不过理想i8 理想、乘龙、牛顿究竟谁翻车了?-有驾

  一个个镜头中,从被撞后的假人安全,进化到乘员舱完整,直至现在爆头式“反杀”,小车面对大车的自信与日俱增。

  这回,理想无疑成功塑造了i8“硬核安全”的形象,但不论是反常理结果还是未打码的配角都留下了关于这次碰撞的满地鸡毛。

  理想此番是否符合行业通用安全评价标准?是否将安全测试引向了一种追求视觉冲击的“奇观化”表演?对比乘龙展示的更常规、符合行业规范的碰撞测试方法两者孰优孰劣?公众更应信赖哪个标准?

  先不做评论,蹲一个后续,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8吨重卡撞不过理想i8 理想、乘龙、牛顿究竟谁翻车了?-有驾

  对于消费者,保持理性、关注权威多元的安全评价体系很重要;对于车企,如何在追求产品力和传播效果的同时,守住专业与诚信的底线很重要;对于行业汽车安全评价标准的争议、网络舆论场的非理性力量,以及营销手段的边界探索更值得深思:当安全测试变成营销工具,消费者看到的究竟是防护能力,还是精心设计的表演?

  这场由钢铁碰撞引发的思考,可能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