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化浪潮席卷汽车工业数十年,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已是板上钉钉之时,特斯拉的一纸要求,却如同平地一声雷,震动了整个行业:这家电动车巨头,据 investing 平台援引路透社消息,并经《华尔街日报》周五报道,已向其供应商发出指令,要求在其美国工厂生产的汽车中,全面排除中国产零部件。
消息人士透露,马斯克执掌的这家车企及其供应商,在“去中国化”的道路上并非刚刚起步,部分中国产零部件的替换工作已然完成,而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将所有组件都换成非中国产版本,这无疑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浩大工程。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进一步揭示了此番举动的深层考量。
在中美贸易争端中,关税政策的反复波动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让特斯拉高管们在制定定价策略时如履薄冰,进退维谷。
事实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路透社早在今年 4 月便曾报道,在关税威胁的阴影下,特斯拉在过去两年间便已持续增加其美国工厂的北美本土采购比例,这番供应链的调整,可谓早有端倪,并非一时兴起。
这番调整也并非没有代价。
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今年 10 月公布的数据,便为特斯拉的全球战略投下了一道阴影。
数据显示,特斯拉中国产电动车销量同比下降 9.9%,至 61497 辆,这不仅逆转了 9 月份 2.8% 的增长势头,更令人侧目的是,其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 Model 3 和 Model Y(包括出口部分)产量较 9 月更是暴跌 32.3%,这一数字,无疑让市场对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捏了一把汗。
放眼整个汽车行业,近几年以来,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已让车企高管们始终处于应急状态,他们犹如惊弓之鸟,时刻提防着可能出现的变数。
反复变动的关税政策,以及行业对稀土供应瓶颈、芯片短缺的持续恐慌,正促使各大车企重新审视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要知道,中国长期以来都是汽车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关键来源地,其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特斯拉并非孤军奋战。
就在本周,另一家汽车巨头通用汽车也已有所行动,通知了数千家供应商,要求其供应链中移除中国产零部件,大有“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意味。
知情人士透露,通用甚至为部分供应商设定了 2027 年的截止期限,而自近期以来,这一进程因贸易局势升级而加速,显示出这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行业潮流。
追溯特斯拉的供应链调整,我们不难发现其早有未雨绸缪的布局。
在近期公布的季度报告中,特斯拉便高调宣布,其在美国交付的 Model 3 和 Model Y 已使用 100% 本土生产的电池包,内华达州超级工厂的产能突破,无疑是这一成就的关键支撑。
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更是强调,公司正通过垂直整合的方式降低风险,而得州的锂精炼厂和正极材料工厂也即将投产,这些举措都旨在强化其本土供应链的韧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脱离中国供应链绝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一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挑战。
美国汽车与设备制造商协会负责人科林·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在照明、电子、模具等领域的供应链已深耕二三十年,其深度和广度是短期内难以替代的。
此前特斯拉 Cybertruck 量产时,就曾因本土电池产能不足,不得不从中国采购正极材料,这便是活生生的例证,足以说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在这场供应链重塑的浪潮中,美国政府的补贴政策无疑扮演了重要推手的角色。
根据相关规定,含有中国产电池组件的电动车将无法享受 7500 美元的税收抵免,这一政策直接击中了车企的成本痛点,让它们不得不重新考量供应链的布局。
但这一政策也引发了连锁反应,美国一季度电动车销量仅增长 3.3%,渗透率不足 8%,消费者购车成本反而上升,这不禁让人感叹,这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又带出了新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面临重重压力和调整,特斯拉上海工厂在全球布局中仍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 11 月最新数据显示,该工厂 10 月出口量超 3.5 万辆,创下了两年来的新高,而其 95% 的本土化率,至今仍是行业标杆,让许多同行望尘莫及。
这种“中国生产供全球,美国生产本土化”的双重策略,或许正是特斯拉在多方压力下,平衡各方利益的现实选择,也印证了那句老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显然,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幻莫测的当下,汽车制造商们在供应链的棋局上,正走得如履薄冰,每一步都牵动着市场的神经,也牵动着消费者的钱袋子。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