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车企欧洲份额翻倍,本土电池链支撑PHEV战略
2025年,欧洲汽车市场迎来一个关键转折点:今年以来,混合动力汽车的合计市场份额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正式成为欧盟最受欢迎的动力选择,标志着欧洲大陆的“混动元年”已经开启。
在这一大趋势之下,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的增长势头尤为迅猛,成为驱动混动阵营高歌猛进的核心力量。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发布的5月份最新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当月,混合动力汽车(含HEV、PHEV)的市场份额高达43.3%。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四大市场,混动车型销量均实现了双位数以上的同比增长,呈现全面开花之势。
更进一步来看,PHEV销量同比强劲增长46.9%,其增速几乎是纯电动汽车(BEV,增长25%)的两倍。与此同时,相比之下,纯电动车的市场份额缓慢增至15%左右。
在通往全面电动化的道路上,绝大多数欧洲消费者现阶段仍倾向于选择带有内燃机的混合动力方案。
混动战略与关税博弈
在这场混动崛起的浪潮中,中国汽车制造商正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力量。
据统计,2025年5月,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总销量超过6万辆,同比猛增85%,市场占有率已攀升至5.4%至5.9%的区间,相较于去年同期的2.9%实现了翻倍,创下历史新高。
各家车企的战略路径清晰而聚焦。5月份,比亚迪在欧盟及英国市场的注册量同比飙升397%,其在欧洲推行纯电与插混并行的策略,客观上使其插混车型能绕开即将到来的纯电关税壁垒。
与此同时,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也双双闯入欧洲月度销量前十。上汽通过旗下名爵品牌,在欧洲坚定执行混动优先路线,同时保留纯电与少量燃油车型作为补充。而作为市场新入局者的吉利,同样主推纯电与插混车型,暂时不涉足纯燃油车市场。
中国品牌的成功,与其向混合动力汽车的战略倾斜密切相关。来自中国的出口数据为此提供了有力佐证:2025年5月,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高达240%,远超纯电车型。欧洲,正是这股PHEV出口热潮的关键市场之一。
这一战略选择,在当前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尤显重要。自2025年10月起,欧盟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车型加征差异化关税。然而,这项关税令并未包含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这为PHEV留下了一个宝贵的政策窗口期。
面对市场变化,斯柯达、奔驰、宝马及大众等欧洲本土巨头也已宣布计划,将在今年推出新一代混动车型,一场围绕混合动力技术和市场的竞争正在激烈展开。
从产品出海到生态扎根
面对贸易壁垒和日益激烈的竞争,领先的中国车企正将战略重心从产品出口转向更深层次的本土化生产与生态构建。
比亚迪的行动尤为迅速。2025年5月,其欧洲总部正式宣布于匈牙利落户,整车制造工厂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根据规划,其匈牙利及土耳其工厂有望从2026至2027年陆续投产。
为了支撑其长远发展,比亚迪的布局已超越整车制造。其副总裁李柯近期更是宣布,计划将兆瓦级闪充技术引入欧洲,并建设相应的充电网络,首批设备将优先安装在自家的经销网点。此举标志着其正在欧洲构建一个从产品到能源补给的完整生态闭环。
与此同时,奇瑞汽车在西班牙的合资公司已开始交付产品;零跑汽车计划于2026年实现在欧洲的本地化制造;而吉利和上汽等企业早已在欧洲拥有生产混动车型的产线。
随着整车厂的落地,核心供应链的本土化也已清晰浮现。匈牙利正迅速成为中国锂电产业链在欧洲的桥头堡,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巨头均已在此布局。
在更广泛的欧洲,远景动力、国轩高科、恩捷股份、天赐材料等企业的工厂也已陆续投产,一个协同的欧洲锂电产业生态初步成型。
然而,前方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市场对增程等特定技术路线仍存分歧,而欧洲本土车企也正通过推出平价纯电车型发起反击。
尽管德国新政府已表示将对增程式电动汽车进行扶持,但有报告预测,到2030年,增程技术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不会超过3%。零跑C10增程版自3月进入欧洲市场以来,截至5月的新车注册量为128辆,市场对其的接纳程度仍有待观察。
与此同时,欧洲本土车企正在纯电领域发起反击。随着雷诺5、大众ID.2等一批售价在1.5万至3万欧元区间的入门级纯电新车集中上市,欧洲电动车的主销价格正向3万欧元以下区间下沉。历史经验表明,价格带的下移将极大激活消费潜力。
欧洲电动车市场正逐步迈入后补贴时代。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这都意味着一场全新的考验。如何在生产成本、供应链的韧性与本土化,以及日趋严格的碳排放法规之间确立新的平衡,将成为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胜负手。
而中国车企凭借其在混动市场的精准切入、以及协同锂电的本土化布局,已经在这场复杂的棋局中,走出了关键一步。
转自:高工锂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