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停火!BBA领衔车企集体涨价,中国车市迎来价值回归拐点

当宝马i3从19万"涨回"22万,当奔驰C级优惠缩水7万元,这场持续18个月的车市内卷终于迎来转折点——传统车企用价格体系重构,宣告"以价换量"时代的终结。

一、豪华品牌集体撤退:从价格崩盘到价值守卫战

宝马率先打响撤退第一枪:i3纯电车型终端价回调至22万元,较上月涨幅达15.8%;5系燃油车优惠缩减至8万元,较年初12万的让利空间收窄33%。这一策略调整背后,是二季度中国市场4.7%的销量下滑与经销商单店月均亏损超百万的残酷现实。

奔驰、奥迪紧随其后,C级车终端价从22.5万回调至29.8万,Q5L等主力车型优惠缩减2-3万元。经销商直言:"卖一辆亏7万的疯狂不可能持续"。这种集体撤退,本质是百年豪华品牌对"价格-品牌"死亡螺旋的紧急制动——当降价未能换来销量增长,反而导致品牌溢价蒸发,止损成为必然选择。

二、合资阵营策略分化:从全面参战到选择性收缩

大众、丰田等主流合资品牌开启精准调控:

- 日系双雄收缩战线:广汽丰田凯美瑞保留4万元优惠但停止加码,锋兰达价格稳定在9.58万;东风本田CR-V混动版优惠缩减1.5万。

- 德系战术调整:上汽大众途观L Pro暂停降价,转攻成都车展限时优惠;一汽-大众宝来探至6.98万底线,欲用极致性价比清理库存。

- 美系另类突围:凯迪拉克XT5采用"明涨暗补"策略,官方指导价上浮2万,但置换补贴增加1.5万,实现终端价格软着陆。

这种分化折射出合资品牌的生存焦虑:既不能像新势力般彻底All in电动化,又难以承受燃油车利润见底的现实。

价格战停火!BBA领衔车企集体涨价,中国车市迎来价值回归拐点-有驾

三、产业链震荡:从无序内卷到生态重构

价格战的退潮引发全产业链价值重塑:

- 经销商生态修复:宝马取消东区销量考核,库存系数从2.1降至1.3;奥迪将经销商返点提高0.5%,单店月度现金流改善超80万。

- 供应链压力传导:宁德时代Q2研发投入同比降12%,亿纬锂能砍掉15%产线,电池行业进入"保利润"周期。

- 二手车市场企稳:奔驰E级三年残值率回升至65%,较年初提升8个百分点;特斯拉Model 3二手车报价止跌。

这种修复代价巨大:上半年超200家4S店退网,永奥等经销商集团破产,揭示出价格战对渠道体系的深度破坏。

价格战停火!BBA领衔车企集体涨价,中国车市迎来价值回归拐点-有驾

四、行业拐点预判:从血腥厮杀到价值竞赛

多重信号显示市场正在重构竞争逻辑:

- 成本红线显现:碳酸锂价格稳定在9万元/吨,动力电池降本空间耗尽;燃油车毛利率普遍跌破5%,日产轩逸等车型陷入"卖一辆亏3000元"困局。

- 技术竞赛重启: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投入增加23%,吉利星睿智算中心算力扩容至1024PFLOPS,研发投入重回增长轨道。

- 消费认知转变:J.D. Power调研显示,价格敏感度下降12%,安全性与智能化配置关注度分别提升18%和25%。

花旗研报预测,20-25万元价格带将成为新战场,不具备技术储备的车企将被淘汰。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判断:2024下半年将是汽车产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的关键转折点。

价格战停火!BBA领衔车企集体涨价,中国车市迎来价值回归拐点-有驾

当BBA们集体按下价格战暂停键,这场始于2023年初的行业混战终于迎来阶段性终章。数据显示,7月前两周车企促销活动减少43%,平均折扣率回落至12.7%,较6月峰值下降4.3个百分点。这场撤退不是认输,而是传统车企对产业规律的重新敬畏——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双重革命中,唯有守住品牌价值与技术护城河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迷雾,见证下一个黄金十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