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们来聊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
一提到中国汽车,发动机这个“心脏”部件总是绕不开的讨论焦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总觉得在发动机技术上,咱们好像总是比国外差那么一口气。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个说法流传很广,那就是:“奇瑞是不是目前唯一一个还在坚持从零开始、正向研发发动机的中国车企?”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点子上,它不仅仅是关于一家企业,更关乎整个中国汽车工业是怎么一步步建立起自己技术自信的。
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把这前因后果好好地捋一捋。
首先,咱们得把时间往回倒个二十年。
在21世纪初,中国的汽车市场刚刚起步,那时候的景象是,满大街跑的车,发动机盖底下,核心的动力技术基本上都是外国的。
我们自己的车企,当时大多走的是一条比较现实的路线:要么直接花钱买国外的发动机,要么就是把人家的成品买回来,拆开、研究、模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向研发”。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就是快,能迅速地造出车来卖,风险也小。
毕竟,从一张白纸开始自己搞研发,那可是个烧钱不见底、还不知道猴年马月能成功的无底洞。
就在大家普遍认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那个年代,奇瑞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不合群”甚至有点“傻”的决定。
2002年,这家当时还算不上大厂的企业,决定把几乎所有的家底,差不多二十个亿的资金,全部投进去,就是要自己从头搞发动机。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奇瑞这是在冒险,放着好好的捷径不走,非要去啃最硬的骨头。
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奇瑞,没有现成的图纸,没有顶尖的专家团队,每一步都像是在黑暗里摸索。
但是,奇瑞的决策者们有自己的想法。
他们认为,汽车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发动机,如果这个东西一直掌握在别人手里,那自己就永远没有话语权,永远要看人家的脸色,企业也走不远。
就是凭着这股子有点执拗的劲儿,奇瑞的工程师们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研发过程。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试错、推倒重来,他们硬是把中国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系列——ACTECO给研发了出来。
这颗“中国心”的诞生,意义非同小可。
它意味着,中国车企第一次在汽车最核心的动力总成领域,有了可以跟外资品牌平等对话的资本,我们终于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心脏”。
当然,伴随着成功的,总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直到今天,还有人会说,奇瑞的发动机不也是找了奥地利的AVL公司帮忙设计的吗?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奇瑞确实和AVL公司有过合作,但我们需要搞清楚这个合作的性质。
AVL是全球最顶尖的发动机技术咨询公司,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或者“总顾问”。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牌车企,包括奔驰、宝马,在开发新发动机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会咨询AVL的意见。
奇瑞找AVL,并不是简单地买一个设计方案回来照着生产,而是通过和这位“老师傅”一起工作,学习他全套的开发流程、测试标准和设计理念。
打个比方,这就好像你请了一个特级厨师来教你做菜,他教给你的是配方的原理、火候的掌握和刀工的技巧,而不是直接帮你把菜炒好端上桌。
最终,你学会了自己研发新菜谱的能力,这个能力才是最宝贵的。
奇瑞通过合作,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一整套正向研发体系,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和单纯的“技术引进”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果说造出优秀的汽车发动机,只是证明了奇瑞在地面上的实力,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就真的有点超出普通人的想象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安徽芜湖这个城市,奇瑞的发动机技术已经悄悄地“升级”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航空领域。
有一家叫做“芜湖钻石航空发动机”的公司,它就是奇瑞集团的下属企业,专门研发和生产飞机用的活塞式航空发动机。
这些用在飞机上的发动机,从最初的设计图纸,到核心部件的生产制造,都深深地烙上了奇瑞的印记。
我们得明白,汽车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虽然都叫发动机,但它们之间的技术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航空发动机对材料的强度、零件的加工精度、以及长时间运行的可靠性要求,比汽车发动机要苛刻得多。
能把在汽车领域积累的技术,成功应用到要求高得多的航空领域,这背后需要的是极其深厚和扎实的基础研发功底。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跨界”了,它雄辩地证明了奇瑞那套从零开始的正向研发体系,是真的有“真功夫”的,它的技术积累已经厚实到可以向更高维度的领域去拓展。
除了技术本身的突破,奇瑞还有一个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影响深远的贡献,那就是被业内人士戏称为“中国汽车动力黄埔军校”。
这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奇瑞是国内最早下定决心、大规模投入搞发动机自主研发的企业,所以它也培养了中国第一代、也是最完整的一支发动机研发工程师团队。
随着后来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许多从奇瑞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带着宝贵的研发经验,流动到了其他各大自主品牌车企,成为了这些企业动力研发部门的中坚力量。
可以说,奇瑞在为自己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为整个中国汽车工业输送了大量宝贵的人才,客观上推动了全行业的技术进步。
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奇瑞是“唯一”一家正向研发发动机的中国车企吗?
如果放在今天来看,答案肯定不是。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像吉利、长安、长城、比亚迪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车企,都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在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新能源动力系统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良性竞争的好局面。
但是,如果我们把“唯一”这个词,理解为一种开创性的、拓荒者式的精神,那么奇瑞确实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在那个所有人都选择走捷径的年代,它选择了最难走的一条路,用近乎悲壮的坚持,为中国汽车工业点燃了核心技术自主的第一把火。
它用二十多年的持续投入和技术积累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只能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
从这个角度看,奇瑞的这段故事,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中国制造业从模仿跟随到自主创新,努力挺起脊梁的一个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