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车价就这么塌了?朋友发来消息的时候,我刚把一杯咖啡端到嘴边。他说,他关注了半年的那辆长安逸动,价格直接被砍掉了45%。这已经不是降价了,这感觉就像是厂家连夜跑路,把车都当废铁甩卖。
这股风来得太猛,根本不给人反应的时间。前一天还在为几千块的优惠跟销售磨嘴皮子,第二天就发现自己像个笑话。比亚迪海豹DM-i,降幅37%,吉利几何A,降了28%,就连一直端着架子的红旗E-QM5,也绷不住了,跟着降了25%。整个市场像是被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然后就是一连串震耳欲聋的倒塌声。
纯电动车成了这轮厮杀的重灾区。这些曾经被捧上神坛的未来之车,现在一个个争着抢着把自己降到尘埃里。红旗EH7似乎在说:你们都降,那我也不客气了,价格直奔几年前的水平。好像谁不降价,谁就会被立刻踢出这场游戏。利润?那是什么?先活下来再说。
当然,混动和燃油车也逃不掉。荣威D7 DMH降了35%,插电混动市场估计一片哀嚎。哈弗大狗和瑞虎8像是商量好了一样,双双跳水27%。这种自残式的降价,把底牌都亮了出来——市场份额比什么都重要。一些原本还在观望的厂家,现在也不得不硬着头皮跟上,不然明天连上牌桌的机会都没了。
这波降价潮甚至蔓延到了入门级的市场。长安X5 PLUS这种本来就没多少利润空间的车型,也硬生生砍掉了28%。10到15万这个区间,更是成了血海,降幅普遍在24%到30%之间。高端车型也没能幸免,15万以上的红旗系列,也出现了高达29%的优惠。过去,大家买车还看看品牌,聊聊情怀,现在,所有的信仰在绝对的低价面前都显得那么脆弱。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背后没什么复杂的故事。去年积压的大量燃油车库存像一座大山压在厂家心头,而新出的电动车又一波接一波地涌向市场。市场就这么大,胃口有限,养不起这么多嗷嗷待哺的车型。与其让它们在仓库里生锈,不如割肉清仓,回笼资金。新能源转型这条路,走起来远比想象中要颠簸。一些国产品牌在冲击高端市场时屡屡受挫,回头一看,发现自己最擅长的,还是价格战。
这场混战过后,国产车的性价比被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对消费者来说,心里却五味杂陈。刚提车的车主感觉被背刺,准备买车的又怕抄不到底。价格的雪崩,让价值体系也开始松动。
当买车变得像抢白菜一样,你还会去研究它的产地和成色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