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让比亚迪敢把价格打得这么低?凭啥这俩车能做到低价高配?

10月23日,比亚迪突然甩出"王炸",网友直呼"这价是要卷死同行?"

2025年10月23日,比亚迪官宣旗下三款主力车型——秦L DM-i、宋L DM-i与宋Pro DM-i同步上市。

其中,2026款秦L DM-i起售价为9.68万元,限时补贴后低至9.28万元;宋L DM-i起售价13.98万元。

消息一出,汽车圈瞬间炸锅:有人喊"真香",有人骂"割韭菜",更有老车主气得直拍腿:"刚买的车,半个月亏3万!"

这场由比亚迪掀起的"价格地震",到底藏着什么玄机?用户又为啥吵成了两派?

什么让比亚迪敢把价格打得这么低?凭啥这俩车能做到低价高配?-有驾

第一部分 凭啥敢这么定价

9.68万的秦L DM-i和13.98万的宋L DM-i,看似不合常理的数字,却成了2025年汽车圈最热的话题。

官方宣传语直接写明"油电同价,颠覆认知",秦L DM-i作为A+级插混轿车,起售价9.68万,限时补贴后9.28万,比同级燃油车(大众朗逸2025款官方价7.999万起,限时促销6.98万)的高端版本还便宜。


你说怪不怪?一台能跑两千多公里的插电混动轿车,价格竟然跟燃油车扛上了。

宋L DM-i作为中型混动轿车,13.98万的起售价,直接对标各类竞品的"青春版"。

到底是什么让比亚迪敢把价格打得这么低?背后藏着三把刀。

第一刀是技术降本。秦L DM-i搭载了比亚迪最新第五代DM混动技术,这套系统的热效率突破46。

什么概念?行业平均水平才40多。

一台发动机的热效率越高,意味着同样烧一升油,能转化出来的能量就越多。

秦L DM-i的亏电油耗仅2.79升每百公里,这是什么水平?同级燃油车普遍在6升到8升之间。

但成本反而比上代技术大幅降低,怎么做到的?因为比亚迪自研的1.5升骁云发动机和EHS电混系统,供应链全自主,不用被国外供应商卡脖子。

这一招直接省出来的钱,就转手补贴到车价里了。

第二刀是规模效应。2025年比亚迪全球销量已经累计突破一千四百万辆大关。

你没看错,一千四百万辆。

2024年比亚迪全年销售427万多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了四十多万辆,增速非常猛烈。

销量越大,单车生产成本就摊薄得越狠。

比如一块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从2020年到2025年,成本已经下降了接近四十万块。


刀片电池2.0在2025年还要进一步降低成本百分之十五,能量密度提到190瓦时每公斤以上。

这样的成本优势,小品牌玩不起。

第三刀是战略卡位。比亚迪要用新能源车的价格,彻底让燃油车没活路。

这俩车根本不是冲着赚大钱来的,而是要用"卷死"合资燃油车的办法,直接抢市场占有率。

2024年底的时候,国内新能源车已经占了市场的大头。

2025年到现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来到了五十多了。

再看看九月份的最新数据,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升到57.8,意思是十辆车里面有五辆多是新能源。

燃油车的时代真的到头了,不是说说而已。

所以这定价哪是"砸盘"?根本是比亚迪用技术加规模加战略的三重buff,给同行来了个"降维打击"。

老车企如果只会靠品牌和传统优势,这一波就真的要吃大亏了。

什么让比亚迪敢把价格打得这么低?凭啥这俩车能做到低价高配?-有驾

第二部分 黑科技到底是啥

用户最好奇的就是——凭啥这俩车能做到"低价高配"?核心就俩技术:第五代DM混动系统,和升级版的刀片电池。

先说第五代DM,这代技术最大的突破是"一箱油跑两千公里"的续航能力。


比亚迪官方实测秦L DM-i满油满电综合续航2148公里,这个数字怎么来的?

一是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到46%,相当于每烧一升油,比别人多转化四个百分点的能量。

二是电混系统的电机效率从93%涨到97%,虽然只有四个百分点,但加起来就很可观了。

三是电池容量虽然不大,只有8.3到10.8千瓦时的样子,但能支撑纯电续航128公里。

对于日常通勤来说,足够了。

亏电时发动机还能给电池"回血",整个系统能耗直接拉满。

再说刀片电池2.0,老款刀片电池已经够安全了,通过了针刺测试不起火。

2.0版本更狠——能量密度提升到190瓦时每公斤以上,同样体积装更多电。

低温性能优化了,零下二十摄氏度续航损失从百分之三十降到百分之十五。

关键是成本还要降百分之十五,这是什么概念?

大多数车企采购三元锂电池,一块电池的成本要占整车成本的百分之二十多到百分之三十。

比亚迪自己造电池,就把这块压到了百分之十五以内,省下来的钱全可以补贴到车价里。

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合资燃油车的1.5升自吸发动机热效率普遍38%到40%。

人家想装混动系统?额外加价3到5万块,消费者的购买力直接被削弱了。

特斯拉Model 3的电池成本占整车25%,但比亚迪靠自研把这块压到了15%以内。

这不是小数目,这就是竞争力。

第五代DM还有个绝招,就是智能发电管理。

发动机工作的时候不一定是直接驱动轮子,而是根据路况和电量决定是否发电。

堵车走不动?那就靠电机走,发动机停机。

高速跑起来了?发动机介入,同时给电池充电。

这样的逻辑处理,能让油耗和电耗都降到最低。

一台手机的芯片就能管理这一切,黑科技无处不在。

什么让比亚迪敢把价格打得这么低?凭啥这俩车能做到低价高配?-有驾

第三部分 价格战到底卷不卷

比亚迪这波操作看似"疯狂",实则是一盘大棋。从行业角度看,市场环境已经彻底改变了。

2024年新能源车销了1089万多辆,占了大头。

到2025年的现在,渗透率已经突破五十,据预测全年能卖到1300多万辆新能源车。

但合资品牌(比如大众、丰田)还在靠降价硬撑——朗逸1.5升限时促销6.98万,卡罗拉双擎起售13万多块钱。

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了:"同样预算,为啥不买电混的比亚迪?"

这个问题一问出来,合资车的优势就瓦解了。


但风险也不是没有。第一个风险是利润压缩。9.28万的秦L DM-i,扣除成本和渠道费用,单车利润可能只剩2000到3000块钱。

什么让比亚迪敢把价格打得这么低?凭啥这俩车能做到低价高配?-有驾

行业平均单车利润5000到8000块钱。

长期靠走量能不能撑住研发投入?这是个问号。

新能源车迭代速度太快了,一年不更新配置,就可能被新对手一招秒杀。

第二个风险是友商反扑。吉利、长城、奇瑞这些自主品牌肯定不会坐视。

接下来要么跟着降价,要么升级配置"对打"。

价格战打下去,谁都赚不了大钱,行业利润率一起崩。

这对消费者也不是好事,因为企业没钱投研发,新技术和新功能上不来,大家都在消耗战里互相伤害。

第三个风险是用户预期被拉高。今天9.28万,明天会不会更便宜?

刚买的车的老车主心态崩了。

一些人在9月份或十月初花9.98万买的秦L,现在看到9.28万的价格,感觉自己被割了。

这种心理伤害比实际的车价差异还大,用户口碑一旦坏了,回头客就没了。

但从长期看,比亚迪这招"以价换量"有深层逻辑。

国内新能源车市场规模足够大,一年销一千多万辆。

只要能用低价打开市场,快速积累用户量,后续通过保值率、口碑、服务来提升利润率,这才是真高手的打法。


如果只是单纯卷价格,迟早会变成"内耗大战",到头来一起躺平。

什么让比亚迪敢把价格打得这么低?凭啥这俩车能做到低价高配?-有驾

但如果用低价打开市场,再靠技术和服务留住用户,那就真的能形成护城河。

比亚迪现在是在赌后者,赌国内市场还有充分的增长空间。

第四部分 网友吵翻了

网友支持派大概占了六成左右,他们的逻辑很直接:"7.98万买……哦不对,9.28万买插混,比燃油车省油还享受绿牌,还要啥自行车?"

"宋L DM-i 13万起,比某些纯电动车便宜多了,年轻人首选啊!"

这派人看重的是性价比——花小钱办大事,符合普通消费者的需求。

反对派大概占了三成,他们焦虑的是用料细节和保值率。

"配置看着高,但用料是不是缩水了?内饰塑料感强不强?"

"刚买的秦PLUS DM-i花了9.98万,半个月亏2万,比亚迪太狠了!"

这派人要的不只是便宜,还要感觉车子值这个价。

低价车往往容易给人廉价的感觉,虽然实际配置不差,但心理预期一旦建立,就很难改观。

中立派大概占了一成,他们的态度是观望。

"等等党永远不亏,过两个月说不定还能更低。"


"合资燃油车肯定要反击,再看看吧。"

这派人从经验判断出,市场竞争还没有到终局,还有下降的空间。

仔细看这三派的逻辑,其实反映了市场的真实状况。

支持派看重的是客观的性价比指标,这种消费者多是理性决策,重看参数和价格。

反对派焦虑的是主观的感受和二手车残值,这种消费者更在乎品牌溢价和用户体验。

中立派持观望态度,说明市场竞争还在动态变化中,没有形成稳定的价格体系。

其实,比亚迪这波定价本质上是在"筛选用户"。

要低价省心的,闭眼冲秦L DM-i,这车够用。

要高端体验的,等等比亚迪的汉唐系列或者其他高端品牌,那些车型才能提供更多的豪华感。

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比亚迪用价格区间把他们清晰地分开了,高端用户和低端用户不会混在一起互相伤害。

结语

比亚迪的"价格战",其实是新能源时代的"生存战"。

2025年的汽车市场,早已不是"谁牌子响谁卖得好"的年代了。


比亚迪用两款甚至三款"价格屠夫"车型告诉我们:当技术足够硬、成本足够低、战略足够狠的时候,"高价等于高端"的旧规则可以被彻底打破。

什么让比亚迪敢把价格打得这么低?凭啥这俩车能做到低价高配?-有驾

但这场战争的终局,不取决于谁价格更低,而取决于谁能用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可靠的产品和更贴心的服务。

光砍价不行,还得砍出品质,砍出口碑,砍出用户的长期信任。

否则便宜车市场里的客户,今天被这家吸引,明天被那家吸引,品牌忠诚度一文不值。

所以,别光盯着价格吵——想想十年前,谁会想到十万块能买到带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能源车?

今天的"打脸",可能就是明天的"真香"。

至于用户?擦亮眼睛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固执己见,市场会用最终的销量数据来说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