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豪车市场的寒冬来得比往年更冷。
天津港的平行进口车商老张抽着烟叹气:“去年这时候,奔驰S500加价30万还得排队,现在降价10万都无人问津。”他指着仓库里积压的十几台豪车,“道奇霸王龙皮卡从160万跌到90万,保时捷卡宴优惠30万还送保养,可看车的人连问价都懒得问。”
这并非个例。保时捷一季度在华销量暴跌42%,连展厅里最便宜的Macan都卖不动;玛莎拉蒂更惨,2024年销量直接腰斩,1228辆的成绩单连二线品牌都算不上;就连劳斯莱斯这样的“天花板”,也传出经销商暗降百万求成交的消息。
曾经风光无限的豪车,如今集体陷入“降价-滞销-再降价”的死循环。
曾几何时,豪车是身份象征的硬通货。
买辆奔驰S级要托关系找配额,提路虎揽胜得接受强制装潢,即便这样仍挡不住富人刷卡的热情。
但2025年的现实是:奥迪Q5L裸车价跌破25万,比本田CR-V混动还便宜;宝马i3降价12万后,比比亚迪汉顶配还低3万;奔驰EQE打六折甩卖,销量却不及蔚来ET5的零头。
更魔幻的是超豪华市场。
天津港囤积的奔驰G500,半年贬值40%;宾利添越二手车价从300万跌到180万;连劳斯莱斯古斯特都出现“开票即亏50万”的奇观。
某4S店销售坦言:“现在卖豪车就像卖白菜,利润全靠厂家返点撑着。”
“以前买豪车图什么?动力强、配置高、技术牛。”
汽车工程师老王直言,“现在这些优势全被国产车碾成渣。”比亚迪仰望U8三电机实现“坦克掉头”,蔚来ET9搭载900V超充平台,华为问界M9的智能驾驶系统比特斯拉FSD更懂中国路况。
当30万的国产车能做到零百加速3秒、激光雷达全覆盖、整车终身OTA时,谁还愿意花百万买台内饰老气的燃油车?
“开保时捷去谈生意,客户反而觉得你现金流紧张。”
90后创业者小林的选择颇具代表性。他刚把开了3年的卡宴换成蔚来ET7,“现在圈子里流行开国产高端车,既显实力又不露富”。
调查显示,45岁以下高净值人群选购豪车时,70%会对比国产新能源参数,品牌光环的溢价空间被压缩到不足10%。
当中国车企用5年时间完成电动化转型时,传统豪车还在为电池专利扯皮。
大众被迫采购小鹏的电子架构,宝马与长城合作开发电驱系统,保时捷的纯电Macan被曝续航虚标30%。
更尴尬的是智能化——某德系豪车最新款的车机系统,流畅度竟不如五年前的华为Mate40,导航更新还要去4S店插U盘。
面对困局,豪车品牌并非没有挣扎。
奔驰把CLS降价18万清库存,奥迪给A8L Horch版狂砍35万,保时捷甚至推出“买Taycan送Panamera使用权”的奇葩促销。
但这些“骨折式”降价反而加剧信任危机——某车友群流传的段子很扎心:“昨天刚提的宝马7系,今天销售朋友圈就降8万,感觉自己像冤种。”
真正的转机或许藏在“中国定制化”里。
宝马开始针对中国市场开发长轴距纯电轿车,奥迪与智己合作研发智能座舱,就连劳斯莱斯都计划推出搭载麒麟电池的幻电版。
但这些动作来得太迟——当仰望U8的车主在沙漠里表演“原地掉头”时,奔驰大G的买家还在为48V轻混故障维权。
豪车市场的崩盘,本质是“品牌霸权”的瓦解。
消费者不再为镀铬车标买单,转而用真金白银投票给真正的技术革新。
正如某新势力CEO所说:“当BBA的展厅开始卖咖啡续命时,中国车企已经造出了能上天的飞行汽车。”这个时代最残酷也最公平之处在于: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企业,终将被清醒的消费者抛弃。
站在2025年的路口回望,我们会发现这不是豪车的末日,而是一个更理性消费时代的黎明。当“面子工程”让位于“里子实力”,或许这才是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进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