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已经不是卷了,是疯了。
大家都在掀桌子,你降三万,我直接骨折,突出一个“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癫狂。价格战打到最后,底裤都不要了,直接光着膀子互捅。妈的,太狠了!就在这个修罗场里,问界M7搞了个骚操作:请用户到工厂里亲自提车。
讲真,这招太妙了。妙在哪?它把一个简单的交付,硬生生玩成了一场大型、沉浸式的“品牌入教仪式”。
你以为这是品质自信?是是是,那肯定是。但更深层次的,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上帝视角”体验,是把消费者从一个单纯的买家,瞬间提拔成了半个产品经理,甚至可以说是“监工”。
别的车企卖车,是把一个精心包装好的黑盒子交给你,告诉你这里好那里牛,你信就完了。问界现在是不装了,摊牌了,直接把生产线这个“后厨”给你看。你看,我的机器人手臂是这么挥舞的,我的质检大灯是这么闪瞎眼的,我的涉水测试池是这么深的。AEB测试?来,你自己坐上来,感受一下什么叫生死时速下的强行挽留。
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一场“认知重塑”。
过去你对一辆车的信任,来源于销售的嘴、KOL的视频和一堆看不懂的参数。现在,你的信任来源于你亲眼所见,亲身体验。那个来自山东的王先生,江西的叶女士,他们走出工厂的时候,脑子里想的肯定不是“这车还行”,而是“这车是我看着出生的,品质能差?”
这就是品牌玄学的另一种玩法。奔驰的玄学是三百个零件拼成的三叉星徽,特斯拉的玄学是马斯克本人,而华为问界的玄学,正在从“遥遥领先”这四个字,落地成一条你能亲脚走过的生产线。它在告诉你,我们的牛逼,不只是发布会上的一页PPT,而是这座钢铁森林里的每一次精准焊接。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像个传销头子在分析同行,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你懂我意思就行。
当别人还在纠结“我比你多一个屏幕”、“我的冰箱能放两瓶香槟”这种细枝末节的时候,问界直接釜底抽薪,玩起了“心智战争”。它不跟你聊配置,它跟你聊“中国智造”的宏大叙事。它不跟你砍价格,它让你成为这个宏大叙事的一部分。
你以为你去提车,实际上你是去朝圣。
这种降维打击,同行看了也得傻。怎么办?你跟不跟?你要是也搞工厂交付,那就是东施效颦;你要是不搞,你的用户就会问,为什么问界敢让我们看,你不敢?这就叫阳谋。最好的手段不是在餐厅里和对手拼菜品,是直接把你的餐厅爆了,然后请所有食客来我的米其林后厨参观,顺便吃顿好的。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问界现在就是连桌子上的蜡KFC疯狂星期四都没放过。
我作为一个奔四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有时候觉得车里那几分钟的安静,比什么智能大屏都重要。真的。但我也必须承认,这种“参与感”和“被尊重感”,对于当下的消费者来说,是致命的诱惑。
尤其是当国家艺术体操队都来站台,那就更典中典了。冠军品质配冠军选择,这套话术虽然老套,但放在这个“工厂直检”的场景里,就变得无比合理。它在疯狂暗示你:你看,最懂身体控制和精准度的人,都认可了我们这套流程,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这已经不是卖车了,这是在给你上“金钟罩铁布衫”的心灵保险。
再说产能和交付。赛力斯这个超级工厂,月峰值产能拉到3万台,这数字背后是什么?是华为把过去搞手机、搞通信那套压榨供应链的“地狱模式”给搬过来了。加大加大加大,效率拉满拉满拉满。别人交付靠等,问界直接是把刚出炉还冒着热气的压缩毛巾塞你手里,让你回家自己泡去。
当然,你问我这套东西对一个真正只在乎三大件的老司机有用吗?讲真,屁用没有。人家只认机械的轰鸣,不信代码的低语。
但问题是,这个时代变了。汽车越来越像一个电子产品,而电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早就从硬件参数的堆砌,转移到了生态和体验的营造。问界或者说华为在做的,就是把卖手机的逻辑,彻彻底底地贯彻到了汽车上。从用户中心到体验中心,再到充电站,它在构建一个以鸿蒙为核心的“移动城堡”,你买的不是一辆车,是通往这个城堡的门票。
所以,全新问界M7为啥能火?
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没把自己当成一个纯粹的“车”。它是一个话题,一个社交货币,一个代表着某种“先进性”的标签。这场工厂交付仪式,就是这个标签最闪亮的一场“开光法会”。它把那些冰冷的参数、复杂的供应链管理、枯燥的品控流程,全都翻译成了一场让“信徒”们可以亲身参与的行为艺术。
它不跟你讲道理,它直接给你看“神迹”。
当用户从工厂里开出自己亲手“验收”的M7时,他得到的已经不只是一辆交通工具了。他得到了一个可以跟朋友吹牛的故事,一份对“中国智造”的实体化信心,和一种“我是华为生态核心玩家”的身份认同。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最终,所有的技术、所有的营销,都指向了一个终极问题:你到底在卖什么?问界给出的答案是,它在卖一种“确定性”。在一个人人自危、处处内卷的时代里,它用一座透明的工厂告诉你:跟着我,靠谱。
而事实证明,大家就好这口。就问你怕不怕?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