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9元购买一个“小蓝灯”,你以为它能在你的爱车上闪闪发光,实际上却只能在你心里隐隐发黑。小鹏汽车今年高调推出“AI智驾小蓝灯众筹计划”,号称为智能驾驶指路添彩。然而,现实又一次扒下了精致包装的遮羞布——蓝灯不亮,众人白忙。
故事的开头其实很美好。小鹏X9、G9、G6、P7i,还有P7,不少新老车主都积极响应众筹号召。一盏小灯卖899元,听说能在智能寻迹倒车等一系列炫酷功能启动时亮起来,还保准亮度足、可见性强。这样的科技范儿,哪个车主不想要?毕竟,每个人都想感受一点与众不同的高能时刻。官方宣传照光鲜亮丽,一盏小小蓝灯足够点亮整个未来出行概念。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分分钟给你穿堂吹冷风。
一位薛姓车主,代表上百名志同道合的“蓝灯体验官”,把真实体验讲给媒体听。他们刚花899大洋把蓝灯安上,但灯光表现却连夜明珠都不如。阴天尚可,烈日下完全隐形。至于那些需要灯光配合才能解锁的“高阶”功能,车主们发现不过都是白日梦。上百人抱怨投诉,结果厂家给的不是解决办法,而是一则程序升级补丁。升级后,仅能在地下车库晚上勉强看出点蓝,到了白天,该隐身的继续隐身。宣传里的亮度,现实中难觅踪影。要么调亮,要么退款,车主们的愿望并不高,但这点诉求似乎距离实现还有段路。
小鹏汽车产品经理见状,冒出来解释一波:“这灯本来故意调暗的,因为有用户嫌白天太亮影响安全驾驶!”这个理由可真让人拍案叫绝。现实问题遭遇神奇逻辑,消费者的感受被一纸理由轻描淡写拖延过去。对于这样欲盖弥彰的说辞,薛先生们自然不买账。你说为了安全“调暗”,可同行同款的其它车型却该亮还是亮,宣传图也是灯火通明。花了真金白银,却仿佛成了小鹏的早期测试对象。“倒车寻迹”配合灯光只是宣传,亮度“严重缩水”竟然还有冠冕理由。一次众筹,众怒难消。
节目连线小鹏客服,请其公布灯光亮度、色温、功率等数据,仅收到几句“已备案跟进”作为回应,技术细节一问三不知。回应不痛不痒,堪称公关艺术的集大成之作。车主们陷入了信息黑洞,花了钱,装了灯,最后只获得“请耐心等待”这四个字。等来等去,唯一真亮的,只有官方宣传词。
仔细对比厂家、车主上传的实拍照片,差别肉眼可见:宣传中的小蓝灯明亮剔透,实景中的小蓝灯仿佛中年失业男人,阴郁萎靡,不见生气。车主抱怨得理直气壮,毕竟,他们可不是来玩“灯谜”的。899元众筹,买到的竟是“装饰品”,实用性为零,车主只能默默记下这个教训:“科技感”有时候不过是制造一点小剑走偏锋的营销花招。小鹏的“AI智驾”领航,小蓝灯却先成了负面典范。
更魔幻的是,这批参加众筹的车主,都是曾被小鹏品牌感召、愿意掏腰包积极参与新品尝鲜的“铁杆粉”。他们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没想到成了“投喂蓝灯韭菜”。其实,科技公司要创新当然无可厚非,但用消费者的钱为自己“测试试错”,却给不出清晰透明的技术与服务,便属“收割信任”而非“获得成长”。表面看不过是一个小灯泡,实质却是品牌信用的一场大考。
科技企业当然难免犯错,毕竟试错成长是行业常态。只是,面对用户的公共投诉时,最忌讳遮遮掩掩、闪烁其辞。你的灯不亮,大家还能等一等升级补丁。可你要是假装灯亮、强词夺理,那就不是产品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一道小蓝灯,因为亮度一事变成了品牌信任的“照妖镜”。消费者们最怕不是灯熄灭,是听不到诚意和希望的回音。小鹏汽车究竟能否点亮消费者心中的那一盏灯?答案,其实就藏在对待这个“小蓝灯”投诉的态度里。
最后送小鹏一段忠告:真正领先的技术不是用来挖坑让用户自己跳,而是用来点亮黑夜。如果只是会发营销文案光,却不会点起真实用户的微光,那“AI智驾”只是字面上的幽默。希望下一个小鹏产品,别再让人用放大镜找亮点。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