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销量猛增,估值却遇冷,背后原因何在?

最近几年,汽车圈里要是聊起谁的势头最猛,奇瑞的名字肯定会被反复提及。

它的销量增长速度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财务报表上的盈利数字也相当可观,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路高歌猛进。

但奇怪的是,当这个“优等生”准备去香港上市,接触资本市场的时候,大家对它的估值热情似乎并不高,给出的预期价格显得有些保守。

这就让人纳闷了,一个增长这么快、账面上又这么赚钱的公司,为什么没能点燃投资者的激情呢?

奇瑞销量猛增,估值却遇冷,背后原因何在?-有驾

这背后其实并非是市场不看好,而是透过亮眼的数据,人们看到了一些更深层次、需要时间去解决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把这里面的门道掰开揉碎了聊一聊。

首先,我们得看看奇瑞的利润构成,这里面藏着第一个让人觉得有些蹊跷的地方。

一般来说,一家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是相关的。

毛利率,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卖一件商品本身能赚多少钱,还没扣除店铺租金、员工工资、广告费这些。

净利率,则是把所有成本费用都扣完之后,最终落到口袋里的纯利润。

通常情况下,毛利率高的公司,净利率也更有可能高。

可奇瑞的情况却很特别。

根据它公布的数据,在2025年第一季度,像比亚迪、长城、理想这些同行的毛利率普遍都在17%到20%以上,而奇瑞只有12.4%,是最低的。

但神奇的是,它的净利率却高达6.9%,远远超过了净利率普遍在2%到4%之间的同行。

这就好比一个开餐馆的,他卖一盘菜的利润比别人家都低,可到了年底一算总账,他赚的纯利润反而是最高的。

这事儿听起来就不太寻常。

秘密就藏在利润表里的一个项目——“其他收入及收益”里。

在奇瑞这里,这笔“额外收入”的金额非常大,占到了总营业收入的5.3%。

奇瑞销量猛增,估值却遇冷,背后原因何在?-有驾

这里面包含了政府给的研发补贴、银行存款的利息等等,但最主要的一大块,是“汇兑收益”,这一项就占了总收入的3.6%。

什么是汇兑收益呢?

因为奇瑞的汽车大量出口到海外,会收到很多美元。

恰好近段时间美元对人民币升值了,奇瑞把手里的美元换成人民币时,就凭空多出来一大笔钱。

这笔钱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和奇瑞造车技术好不好、车卖得火不火的直接关系不大,更多是受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影响,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如果把这部分“运气”带来的收入去掉,奇瑞的净利率就会降到3.3%左右,再去掉一些补贴,就和同行的水平差不多了。

同时,奇瑞在花钱方面也显得格外“节俭”。

它的销售、管理和研发这三项主要费用加起来,占收入的比例只有8.2%,远低于长城和比亚迪超过10%的水平。

尤其是在研发投入上,奇瑞的投入比例是3.3%,而像比亚迪这样的对手,研发投入比例高达8.3%。

这反映在公司的无形资产上就更明显了,同样是两千多亿的总资产规模,长城的专利、软件等无形资产价值116亿元,而奇瑞只有24亿元。

这意味着,奇瑞在核心技术上的长期积累和投入,相比它的体量和竞争对手,还有提升的空间。

所以,市场看到的是,这个亮眼的“高净利”,有相当一部分并非来自核心业务的强大竞争力,而是依赖于外部的汇兑“红利”和相对较低的研发投入,这种利润结构的稳定性自然会让人打上一个问号。

其次,我们再来探究一下奇瑞销量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

既然前面提到奇瑞卖车的毛利率不高,那它是如何驱动销量逆势上扬的呢?

奇瑞销量猛增,估值却遇冷,背后原因何在?-有驾

答案可能就藏在它对待经销商的方式上。

奇瑞的销售主要依赖全国各地的4S店,也就是经销商。

为了激励这些经销商拼命卖车,奇瑞采取了非常大方的“高额返利”策略。

简单来说,奇瑞给经销商的批发价并不高,这导致了它自身的毛利率偏低。

但它同时承诺,只要经销商完成了销售任务,年底会给予一笔非常丰厚的现金返利。

这笔返利有多惊人呢?

据估算,在2023年,奇瑞给经销商的返利总额可能高达155亿元,占了当年总收入的9.5%。

这就意味着,奇瑞每卖出100块钱的车,就有将近10块钱最终会以奖金的形式返还给经销商。

这种强大的激励机制,让经销商们看到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自然干劲十足。

于是,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从2022年到2024年,奇瑞在国内外的经销商网点数量从不到4000家猛增到超过6000家。

渠道网络迅速铺开,更多的店面自然就能卖出更多的车。

这种“让利给渠道,渠道驱动销量”的模式,在短期内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是奇瑞销量暴增背后最直接、最有效的商业逻辑。

但这种模式也意味着,公司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持续的“输血”激励,一旦返利力度减弱,增长的可持续性就会面临考验。

然而,销量的火爆也带来了新的烦恼,那就是产能跟不上了。

奇瑞销量猛增,估值却遇冷,背后原因何在?-有驾

从2022年起,奇瑞的工厂就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产能利用率从113%一路攀升到超过160%。

这意味着设计年产100万辆的生产线,工人们需要加班加点,硬是生产出160万辆车来。

按理说,公司这么赚钱,手里现金也不少,为什么不赶紧投资建新的工厂来解决这个燃眉之急呢?

原因在于,奇瑞虽然赚了钱,但它身上也背负着几个沉重的历史包袱,赚来的钱需要优先处理这些问题。

比如,奇瑞需要花大价钱从母公司那里回购之前剥离出去的一些核心资产,像是捷途汽车品牌等,这笔花费就超过了百亿元。

同时,公司还背负着数百亿的银行贷款,每年都需要支付不菲的利息,并且还要偿还过去欠下的一些供应商款项。

此外,面向未来,汽车行业正处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奇瑞必须投入巨资进行技术升级,尤其是在与华为合作的“智界”项目上,未来可能还需要拿出上百亿的资金来深化合作。

这些过去遗留的、以及未来发展的资金需求,使得奇瑞的现金流虽然看起来充裕,但实际上每一笔钱都有明确的去向,能够自由用来大规模扩建产能的资金就相对有限了。

这个产能瓶颈问题,不仅影响了交车速度,也开始限制其销售网络的进一步扩张。

最后,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资本市场对奇瑞的估值会显得比较冷静了。

市场给出的千亿左右的估值,相对于它近三千亿的年收入和高速增长,直观上感觉偏低。

但这背后是投资者理性的考量。

首先,奇瑞选择在港股上市,而港股市场对传统制造业的估值一向比A股更为保守。

其次,投资者看穿了其利润构成,知道高净利润里有汇兑收益这类不稳定因素的“水分”,对其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会有一个更审慎的判断。

再者,严重的产能不足问题,让市场对其未来的增长速度能否持续产生了担忧。

最后,在新能源汽车这个主战场上,奇瑞虽然已经发力,但其转型路径和未来的市场地位还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与华为的合作中,面对华为不断扩大的“朋友圈”,奇瑞能否持续获得核心支持,也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市场给出的估值,并非是对奇瑞努力的否定,而是在充分肯定其近年成就的同时,也客观地将这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都考虑了进去,是一个相对务实和理性的结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