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8,去年上市时那股冲劲儿还在,特别是一开始的火爆程度让我有点懵。刚到销售点,跟那个小妹说:你们现在推的这个车型,销量是不是有点夸张?她抬头笑了,一上午就签到200多,没想到这么快就火了。我心里暗想,可能真是市场还在甩尾巴,闷声发大财的感觉吧。
问界M8的表现样本少,但整体估算,前几个月(用估算避个不靠谱)大致走在30000台左右,纯电版单纯看7月份,7000多台,算上这次升级的预期,接下来两三个月应该都在增长。表面上便是数字在跳跃,但我知道,背后硬核的研发、供应链博弈,才是真核心。
跟两个同价位的对比,我觉得问界M8的最大差别在于它那个格局。别的车,大多还是传统的辅助系统,博弈到后续升级就挺难,供应链紧张的时候就卡住。而问界M8,特别是在华为技术支持下,感觉像这个价格段的前沿旗舰——就算是给个相当于加速器的系统,也就容易快人一步。说到这,我突然想起有车友留言:你觉得ADS 4能撑几年?嗯,没细想过,但估算这个版本可能还会持续优化,好像技术敏捷度比之前快了不少。
前几天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拍了个照片,是问界M8车内的仪表盘截图——没啥特别,但那几条折线我突然意识到,现在的屏幕算法比之前复杂得多,信息呈现也细腻很多。这让我想到,或许整个供应链像个拼图,要把传感器、芯片、软件都调配得当,才能让技术真正落地到车上。
问界把升级做得比我预想的还早,毕竟我以为他们会等到秋季大规模推,但现在看来,技术已成熟到可以提前几天推送了。这带来了个问题:你会不会担心,升级后出问题?我倒不会,毕竟华为的系统,像手机那样,耐心调试,反复打磨。但我也知道,生活中哪有十全十美的版本,有点小bug是常事。
说到技术,我觉得华为ADS 4的量子跳——那套千万公里云端数据,确实像个大脑,操控永远比我预料中得快。它像给汽车装了个超级大脑,在复杂路况下的反应时间,比我见识到的其他品牌缩短了50%。偏偏城市内跟车,反应会更敏感,但这也带来一个疑问:车不会突然变得刚劲到让人不适吧?这就是我想问的:未来的辅助驾驶会不会变得过于反应敏锐,反倒失去点人情味?
回头说,这次升级的最大亮点我觉得还是悬空障碍物识别和跨层泊车。其实平常开车,最怕那种看似无形的障碍物,尤其在狭窄空间里,悬空识别就特别有用。你一些钉子户式的停车位,普通人要转几次角才能进去,这套系统救了不少麻烦。只我还好奇:它识别误差会不会有点儿?毕竟,技术永远不完美。
提到这个驾驶员失能辅助功能时,我心里暗笑:这是不是以后要变成全自动驾驶里最重要的部分?我不清楚,只知道以前我对这些辅助其实挺怀疑的,总觉得一旦出事责任谁按得住。现在想想,技术再怎么强大,也别忘了人类驾驶员还是掌门人的角色——这是不是个老话题,但也永远不过时。
说到默默升级这个事情,我也理解他们要悄悄推的意思。毕竟,车主在用车时,突然出现一些系统优化,反而带来负担和困扰。更何况,车界这个圈子里,用户对于新技术还是半信半疑的。一方面期待,另一方面怕坑。你们觉得到底什么时候,公众对AI辅助的接受度才会变得完全自然?我自己倒觉得,还是需要点慢,也许慢才是真成长的必经之路。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技术成熟就意味着,我们的驾驶会不会越来越依赖系统?这让我想到,有次朋友说:你敢让国产车全自动吗?我当时差点喷了,笑着回:还早呢,还是得自己多点操控的感觉,否则车变成了智障的伴侣。这是我一直的疑问:车越智能,我会不会变得更懒?还是说,像我这样喜欢折腾的,反而能更深刻地理解车的心思?
现在的技术,像个又聪明又懒的伴侣。它能帮我挡风挡雨、帮我停车、帮我导航。问题是:我还要不要自己留点操作的勇气?拖拉一下,这就像是生活——当你越来越依赖科技,偶尔也得提醒自己,还得自己动手,不然心里总会有点空虚。
我还能想点什么?哦,对了,未来到底是车自己跑的时代,还是人自己开的时代?这是个大问题。像是我身边的维修工,每次调试汽车时,都说:这车变了,你要养成惯。惯背后,是变化太快,追不上节奏。我在心里估算:下一次升级,可能会让死磕用户变得更满心欢喜还是满心嫌烦,这,真不好说。
今晚我盯着车内那一排数字,看着它们变少变快,心里忍不住猜:这车未来还能细腻到什么程度?可能真的是技术越成熟,人越麻木。但我只相信,像这块屏幕,不经意间还是会出现那几条细线——那可能是未来在悄悄告诉我:刚开始的那个驾驶感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