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教官蓝山事件道歉,长城选择包容,网络争议平息

铁证如山,谣言自破。最近,张教官的蓝山事件终于尘埃落定——他的道歉声明像一记实锤,直接把空中楼阁似的流言全部轰塌。承认是自己操作失误,那辆蓝山车没毛病;直面自己发布的那些不当言论,给长城汽车添了堵,这下倒也痛快。言下之意,长城通篇都是无辜受害者,倒成了“被泼脏水”的角色。到这里,倒是让人无奈又忍俊不禁:有些真相,它终究还是闹了个出场。

张教官的道歉来得不早也不晚。他没再坚持那套“我是受害者”的话术,没有继续扯旧账,也没演苦情戏。说白了,他选择了直接认错——这在当下已称得上是稀缺品质。网络是个奇特的地方,翻车一秒,洗白半生,认错诚恳比洗地有效得多。更难得的是,长城方始终表现得极其克制。五百万赔款没有追,网传巨额索赔那都是讹传。实际上企业选了更高明的做法,用事实反击谣言,用大度化解风波。

作为一名一贯支持国产、支持长城的博主,按理说,这下我应该跳起来“正义审判”,拉着大家去网暴张教官。可我真觉得那么做毫无必要。互联网抓小辫子倒打一耙的戏码太多,反而容易滑入道德绑架的陷阱。人谁无过?轮到自己摔了一跤,可能比张教官还不如。如今他已经公开认错,该给台阶就给台阶,往死里打有什么意思?更何况企业本身都没发力吊打,群众们又何必真把虚拟世界当战场?

张教官蓝山事件道歉,长城选择包容,网络争议平息-有驾
张教官蓝山事件道歉,长城选择包容,网络争议平息-有驾

其实,这场风波不仅仅是张教官个人的倒霉事,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把整个网络舆论场的乱象都照了个明明白白。有那么多的自媒体账号、短视频博主,把这件事炒成头条热点,把事实加工成悬疑剧,看客们乐此不疲,键盘敲得比车轮转得还快。有人借机刷流量,有人卖观点,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把“蓝山车祸”吵成了全民狂欢。至于当事人、品牌、用户的遭遇,变得无人在乎。

这背后,正是流量挟裹的时代症候。真相和流量孰轻孰重?对部分内容生产者来说,还真不是选择题。他们只要情节离奇、视觉刺激,哪管事实真相?“长城车有问题”这类标签一旦扣上,点收藏转发就滚滚而来。即便事实反转,也总有人自信满满地说:“我不信道歉,肯定是官方压力大。” 其实他们关心的只是情绪宣泄,不在乎究竟孰是孰非。

长城的反应令人佩服。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在大众舆论暴风中心里保持理性——更没有多少企业能做到如此风轻云淡。根据过往经验,哪怕吃了委屈,长城也少有与用户死磕到底的先例。是的,“包容”堪称这家企业的底色。有人出言不逊,甚至带着偏见评测它的产品,长城选择的不是对簿公堂,而是用一次次技术回应、用服务公关化解。只有极个别死不改悔的负面分子,才会被依法处置。

这里面有两重意义。首先,长城通过包容和理性赢得了用户口碑和行业尊重。其次,企业要有气度,成大事者不计小仇。相反,那些天天搞小动作、动不动就“法务函警告”的品牌,大多最终难以长远。时代考验的不只是产品,更是格局。张教官这次道歉,就是一次小小的社会考题。你怎样反应,直接决定了他人怎么看你。

最后我想说两件事情。第一,张教官这份认错勇气值得肯定。谁都可能犯错,关键是有勇气认、敢于改。舆论场应该给他一些余地和体面,不必落井下石。毕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值得一点尊重。更感谢他用道歉还了长城一个清白,让真相浮出了水面。第二,对于那些趁着这场风波收割流量、炮制谣言的大V小博,或许更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职业底线。是时候让内容回归理性,而不是让情绪裹挟所有人陷入无尽漩涡。

张教官蓝山事件道歉,长城选择包容,网络争议平息-有驾

有人说,互联网是记性最坏的地方。别太信,这里所有的记忆,其实最后都指向现实的善恶与人心的温度。如果我们因一场乌龙而变得更公正宽容,对错自有历史定论。

张教官蓝山事件道歉,长城选择包容,网络争议平息-有驾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