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蓝电这支子品牌诞生,是赛力斯内部做出的“分层打法”中的一枚棋子,到2025年9月,蓝电已经有三款车上阵,主力是那台曾经被寄予厚望的E5,销量数据不说谎,2025年8月卖了1553台,同比微降3.42%,环比跌了10.39%,SUV榜上排到第140位——这些数字说明什么,说明热度没那么稳,也说明市场残酷到不留情面。
讲一点细节,那1553台不是靠补贴堆出来的神话,而是实打实的终端交付,数据里还藏着一个小破绽:近12个月峰值在2024年12月,销量4592台,随后就一路下滑到2025年年中,1-5月累计8101台,同比降幅72.25%,这降幅不像季节性波动,更像是产品力或渠道出现问题的警报。
有人会说,别拿单款车型论短板,换个角度看,赛力斯手里还有其他牌子——像AITO那样的中高端路线,两者合起来就能覆盖更广的用户图谱,确有道理,但现实是资源有限,品牌间如何分蛋糕,不仅是营销和定价的事,还牵扯到供应链、渠道人员、售后体系的倾斜,这些东西你不能只靠高层一句话解决。
我去问了一个连续关注赛力斯生态的经销商,他说:“拿着两个牌子跑,终端库存、人员分配、试驾车怎么分配?哥们儿,这都是老问题”,他说得直白,这么多年车市从没少看见品牌内耗造成的资源稀释,赛力斯此次出钱入股蓝电,看起来像是内部孵化的正名,可同时也可能把问题集中到一个新的胜负场。
再看产品端,蓝电E5曾经是主销支柱,现在占比似乎接近一切,按理品牌强依赖单一车型就很危险,哪怕这款车曾在短期内拉动销量峰值,其可持续力明显不足,1-5月销量同比下降七成多,这是什么?是市场口味换了,还是产品更新节奏跟不上;我个人判断是多因叠加——定价战、配置同质化,渠道补贴退坡,以及同价位竞争对手集中投放所致。
对比竞品能看出更锋利的事实,像某竞品的中高端兄弟在2025年4月能卖到4051台,排在SUV第72位,而蓝电E5同月1840台,这对比不是为了打脸,而是揭示赛力斯家族的梯队问题——高端那边更有话语权和市场号召力,低端或大众化路径则疲态显露。
回到9月18日这天,官方公告的数据看似清晰,但细节里藏着选项:把蓝电做成半独立子公司,这意味着赛力斯还想保留控制权的灵活性,既能借品牌独立性做差异化营销,又能在关键时刻把资源往上抽,这种“双刃剑”策略风险和机遇并存。
说句不讨喜的话,资本运作并不是万能药,1.75亿对一家注册资本5亿的新车企来说是有分量,但放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烈火炼金中,只是点燃某个阶段性的燃料,真正的炼成还得靠产品力和用户口碑,忽视任何一环都会被市场惩罚——这句话看起来老掉牙,却在每次行业震荡里被反复验证。
市场反馈不会倾听高层愿望,它只认产品、价格和服务,这三项里任何一项出问题,消费者就会转过身去,数字会冷酷地反映出来,蓝电的销量波动就是最直接的语言。
最后留下一个悬念:赛力斯把蓝电拉到台前,既可能是布局长线的战略动作,也可能是把风险打包转移的短期选择,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电子显示屏下的销量数字和经销商口中的抱怨会慢慢回答一切,时间轴还在往前走,2025年刚过半,接下来几个季度的车市表现,将决定这笔1.75亿是烧成火焰,还是变成灰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