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着260亿元债务的威马汽车,最近拿出一份《致供应商白皮书》,宣布要恢复生产,还设定了挺激进的目标:到2025年希望实现1到2万辆的产销规模,2026年力争达到10万辆,而到2030年,则要挑战年销量100万辆,营收目标锁定1200亿元。
这家曾与“蔚小理”相提并论的车企,因为破产重整和沉重的债务,已经好几年没有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这次风风火火地“复苏”,还提出了远远超出实际实力的计划,在新能源车圈子里引起了不少质疑声。
这个目标远远超过了威马过去的表现和如今行业领头羊的水平。就算是在2021年销量最高的那一年,威马全年卖了不到4.4万辆,还远远没有达到2026年计划的10万辆一半多。
与之比,2024年新势力里卖得最好的理想汽车也就50万辆左右。所以,威马想冲击百万辆的目标,很多网友觉得有点过于激进,似乎缺乏切实可行的依据。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次对威马进行重组的投资方——深圳翔飞,实际上由宝能集团直接控制,而宝能集团也正面临着严重的债务压力。据公开资料显示,宝能系已经有两家公司被执行的金额都超过了600亿元。
双方都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这次合作是否能真正帮助威马实现长远的目标,还是得看市场的接下去表现。
破局三战略
根据威马汽车发布的《白皮书》,其复苏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从2024年9月开始,第一阶段将重点放在重新生产EX5和E5这两款车,争取在年底前达到20,000辆的销量,目标带来10到20亿元的收入。
到2026年之前,产能要冲刺到每年10万辆,而到了2027到2028年,销量还要继续涨,目标定在25万到40万辆之间,同时也在准备上市相关事宜。
到2030年前,目标是达到年销量100万辆,同时实现营收1200亿元。
关于产品线,威马表示未来五年计划推出超过10款新车。不过看看过去五年,从2018到2022年,才发布了6款车型。在如今新能源汽车行业“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的节奏下,这一新车推出速度比以前快了两倍多,让人有点儿打问号,这实际操作没那么容易。
讨好供应商:空头支票的博弈?
威马这么定下激进的目标,主要是想得到供应商的配合,带动生产尽快恢复。因为之前欠了一大笔款,现在只能用今后的订单和利润作承诺,来打动合作方。
在白皮书里提到,参与前期400辆试生产的供应商,可以优先拿到明年2万辆的批量订单,还能共享早期的销售收益。这个方案实际上就是让供应商先垫付资金,投入资源,不过,威马自己实际还债的能力让人挺担心的。
到2024年初,威马的总资产只有39.88亿元,可确认的债务却高达260亿元,已经处在资不抵债的边缘。至于还债的办法,也没有什么靠谱的保障:15万元以下的小额债务承诺在6个月内用现金还清,而超出部分就变成信托的受益份额。
这些权益能否变现、什么时候变现,都存在很大的变数,说白了,实际上更多算是债务的延期,把风险也传递给了供应商。
“接盘侠”自身难保,威马何来底气?
再看看这次给威马帮忙的宝能集团和深圳翔飞,它们自身的情况也挺不乐观。深圳翔飞是在2023年成立的,注册资金只有1亿,主要做新车销售,2024年的参保人数为0,规模非常小。
至于宝能集团嘛,他们的深圳市宝能投资和宝能汽车这两家公司的被执行总额已经超过620亿元,自己也陷入了债务危机。这个情况,能不能帮到威马,真是个大问号。
再说,威马表示会拿出10亿元来升级设备和恢复供应链,可实际上,这点钱在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圈里,显得太少了吧。比方说,比亚迪2024年的研发预算就高达542亿元,蔚来和理想也分别投入了130亿元和111亿元,比这都大多了。
威马拿出10亿元,不仅差点儿缺乏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也难以应付生产、人员等各方面的系统性开销。
红海厮杀,落后的产品如何抢市场?
现在新能源车市场打得厉害,跟威马以前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到了2024年,国内的新能源车产能已经超过了2000万辆,可实际卖出的只有不到1000万辆,产能严重过剩,真是供大于求。
目前市场上有129个品牌在争夺,行业预测到2030年大概只有15家左右能坚持下来。自2021年以来,已有18家新能源车企宣告破产,而像蔚来、小鹏这样的头部企业在2024年都出现了亏损,分别达到了226亿元和58亿元。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历了破产重整的威马,能不能重新跻身主流市场,确实面临不少难题。
威马的产品实力明显落后了不少。这次复产的EX5和E5依然沿用了2018年的400V平台技术,而行业已经普遍换成了800V的高压系统和4C5C的快充技术。它的车型在充电速度上比较慢,续航也比同类车少了80到100公里,冬天的时候续航还会下降超过30%。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很多年都没有真正进行过升级。
之前靠“性价比”取胜的方法,到了2024年,市场上超过220款车型都在降价;到2025年上半年,差不多一半的车型价格和销量都双双走低,这招看来已经不灵了。
业内分析指出,威马要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至少得花上三年时间,但目前市场上给它调整的空间其实很有限。不管是供应链的保障、消费者的认可,还是宝能的资金持续性,都面临不少挑战。没有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加上充裕的资金支持,威马想实现千亿的目标,难度挺大的。
就像历史上一些转型例子,比如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汉阳铁厂的尝试,虽然他们想靠自己变得更强,但受制于技术水平、资金短缺和体制限制,最终没能走得长远。真正想实现重新崛起,还得靠靠谱的产品、稳定的资金和市场的信任,否则再雄心壮志的规划也难免变成昙花一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