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个月腾势N8L上市那天吗? 起售价31.98万元的大型六座SUV,发布会直播同时在线人数突破百万,评论区瞬间被“这价格真香”和“不如等岚图泰山”的争论刷屏。 仅仅24小时后,官方宣布订单量破万,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N8L车主群”的招募帖。 这种热度不禁让人好奇:六座SUV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2025年第四季度的汽车市场,仿佛一夜之间被六座SUV占据了话题中心。 从10月到12月,捷途纵横G700、腾势N8L、零跑D19、岚图泰山和风云T11这五款新车密集上市,就像约好了一样集体冲击市场。 有网友调侃说:“现在车企推新车,不带个六座选项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 ”
先看10月打头阵的捷途纵横G700。 这款车预售起步价34.99万元,六座版直接标到38.99万元。 车身长度5198毫米,轴距2870毫米,方盒子造型让人联想到路虎卫士。 但最引发争议的是它的配置策略:基础版用高通8255芯片,而搭载华为乾崑辅助驾驶系统的版本要价43.79万元,却没用鸿蒙系统。 论坛里有人发帖质疑:“既然选了华为方案,为什么座舱不一步到位? ”
更让人争论的是它的市场定位。 在30-50万元区间,捷途纵横G700要面对普拉多、方程豹等老牌对手。 有汽车博主实测后发现,虽然全系配了三把差速锁和四驱系统,但2.0T插混系统的纯电续航只有116公里。 评论区立刻分成两派:一派认为“硬派越野就该看重通过性”,另一派反驳“现在谁还接受不了200公里以下的纯电续航? ”
紧接着登场的是腾势N8L。 31.98万元的起售价看似亲民,但细看配置表就会发现玄机:车长5200毫米,轴距3075毫米,整备质量却达到2.98吨。 网友晒出的能耗测试显示,在市区通勤时纯电模式确实省钱,但高速工况下油耗直奔10L/100km。 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天通勤50公里,电费确实比油费省一半,但电池衰减后呢? ”
它的智能驾驶系统也成了讨论焦点。 英伟达Orin-X芯片配激光雷达的配置看起来很顶,但实际测试中,城区领航功能在复杂路口仍需要人工接管。 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段视频:一辆N8L在无保护左转时急刹,后车差点追尾。 评论区有人调侃:“看来老司机还得再失业几年。 ”
11月要上市的零跑D19则走的是另一条路线。 虽然价格还没公布,但业内传言说可能定在20万元左右。 这个价位如果真能配上激光雷达和大压铸技术,确实很有诱惑力。 但零跑品牌过去主打性价比,最贵的C11顶配才20.98万元。 论坛里有人爆料:“D19的低配可能砍掉激光雷达,用视觉方案替代。 ”立刻有网友反驳:“那还不如加钱上高配? ”
零跑与禾赛激光的合作关系也引发猜测。 有技术博主拆解了试装车,发现激光雷达布局与禾赛最新产品相似。 但关于是否会用华为乾崑系统,官方一直避而不谈。 粉丝群里有人担心:“如果用了华为系统,成本压得住吗? ”也有人持乐观态度:“说不定零跑能复制C11的成功。 ”
岚图泰山的预热更是吊足胃口。 作为12月压轴上市的车型,它的尺寸据说达到车长5.3米、轴距3.1米,直接对标问界M9。 最让人热议的是它的智能驾驶方案:入门版可能用鲲鹏系统,高配才上华为乾崑。 有业内人士透露:“乾崑版定价可能冲上40万元。 ”这个价格瞬间在微博引发热议,有用户直言:“比问界M9还贵,岚图的品牌撑得起吗? ”
实测过工程车的媒体人透露,岚图泰山的四激光雷达方案确实强悍,支持原地掉头等功能。 但评论区有人质疑:“城市里有多少场景需要原地掉头? 这是不是噱头大于实用? ”支持者则反驳:“技术储备代表品牌实力,你不能用买菜车的标准衡量旗舰。 ”
风云T11的处境最值得玩味。 虽然10月13日就开预售,但要11月才正式上市。 这个时间点恰好卡在零跑D19和岚图泰山之间。 从已知信息看,它可能搭载华为乾崑系统,但具体配置还是个谜。 有网友调侃:“奇瑞这是要后发制人? 但市场会给后来者机会吗? ”
它的竞争对手早已虎视眈眈。 吉利银河M9在9月上市时,24小时订单破2.3万台;深蓝S09则靠着15万元级的定价收割市场。 风云T11的定价策略成了最大悬念。 论坛里有人预测:“如果定在25-30万区间,可能被前后夹击。 ”也有人认为:“奇瑞的底盘调校功底说不定能带来惊喜。 ”
这场六座SUV混战背后,是消费需求的真实变化。 2024年“5326”SUV销量达到51.1万辆,同比增长34.2%。 有调研机构数据显示,多孩家庭购车比例从2020年的15%飙升至2025年的42%。 一位二胎妈妈在社交媒体分享:“试过七座MPV,但SUV通过性更好;五座车又坐不下六口人,六座SUV成了唯一选择。 ”
价格区间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 20-30万元区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个价位的车型既要保证空间,又得堆配置。 有经销商透露:“客户现在精得很,会拿着配置表逐项对比。 ”比如第二排座椅电动滑动这种功能,过去是豪华车专属,现在20万级的车都开始标配。
技术路线的争论更是从未停止。 插混阵营靠着超1500公里综合续航吸引长途用户,增程阵营主打“续航无忧”,纯电阵营则通过换电网络破解焦虑。 2025年1-6月的数据显示,插混六座SUV占比58%,但纯电车型增速达217%。 有车主在论坛发帖:“我选插混是因为经常跑高速,但邻居买了纯电,说城市通勤根本用不完续航。 ”
消费者偏好的转变也值得关注。 过去追捧的“冰箱彩电大沙发”现在成了标配,大家开始关注更底层的配置。 比如底盘是否带空气悬架,座椅材质是否抗污,甚至二排座椅能否左右调节。 有汽车博主做过盲测:让十组家庭试驾不同车型,结果底盘舒适性得分最高的车,即使价格更贵也获得了更多投票。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从订单数据就可见一斑。 9月银河M9上市时爆单2.3万台,10月腾势N8L首日订单破万,还没上市的岚图泰山已经在各平台开启意向金收集。 有业内人士分析:“现在车企推新车就像下饺子,但市场容量真的能消化这么多产品吗? ”
配置层面的军备竞赛也越来越夸张。 激光雷达从选配变标配,芯片算力动不动就标称254TOPS,连座椅都开始玩零重力概念。 但实际用车场景中,这些配置的利用率引发讨论。 有用户晒出车机数据:激光雷达日均激活时间不到1小时,高速领航功能的使用频率只有20%。
售后服务成了新的竞争焦点。 有车主在论坛抱怨:“买的时候吹自动驾驶多厉害,出问题了才发现售后网点少得可怜。 ”另一家品牌则打出“终身免费充电”的旗号,但细看条款才发现限制条件一大堆。 这种现实与宣传的落差,正在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消费者现在选车时越来越理性。 会仔细对比电池品牌是不是宁德时代,芯片是不是最新一代,甚至关注大压铸技术能降低多少维修成本。 社交媒体上流行起“拆车评车”的热潮,有技术达人直播拆解座椅骨架,点赞量破百万。
面对这么多选择,消费者到底该怎么选? 有人看重越野能力,非三把差速锁不买;有人追求舒适性,把第二排座椅调节精度作为核心指标;预算有限的家庭则盯着20万级别的车型,盘算着哪些配置可以后期加装。 车友群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提问:“同样的价格,是该选低配的豪华品牌,还是高配的性价比品牌? ”
这场六座SUV大战才刚刚开始。 随着更多实测数据曝光和车主口碑发酵,市场的真实反馈将会给每个品牌上一课。 毕竟汽车不是快消品,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时,比任何时候都清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