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消息,光看数字挺让人咋舌:小米YU7上市才3个月,交付已经超4万台,锁单突破24万台。这组数据我听了一开始也觉得有点画大饼成分(体感),毕竟新能源车市场这么大,24万台锁单怎么转化成实际销量,还有待观察。销售说,用户关注续航和价格,但更拼体验,这话我觉得挺有意思。
说真的,小米YU7定位纯电中大型SUV,售价25.35万起,最高续航CLTC 835公里,这续航乍一听像是理想状态,要是放到现实里跑,估计至少得打7折,差不多580公里左右(估算)。我还记得当初和一个4S店老哥聊天,他说:同价位里,这车配置那是真的厚道,但细节上打磨还有差距。我心想,这话一点没毛病。
这车和同价位的比亚迪唐EV比,最大的实操差别在于,YU7的交互界面更花哨,配置看着拉满,但实际开起来,唐EV的驾驶感更熟悉,系统反应没那么花里胡哨,反倒显得顺手。你会不会觉得小米这套界面有些炫技过头了?我倒是挺好奇,这样的设计真对日常驾驶有多大帮助?
研发角度说,电动车的续航提升像是在调一锅粥,电池容量、软件管理、能耗优化、散热系统,哪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小米为了保证续航跑得长,得在电池包里种蓄电芯,这事儿就像煲汤放料,材料多了汤就好了,但太多了锅盖都盖不上。小米往死里拼续航,肯定牺牲了一些成本控制和轻量化设计。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是不是续航反而被过度营销了?
之前我有说过,这家新造车企业能够在短期内卖出这么多车,是市场教育成功的表现。听起来有点绝对,实际情况肯定没那么简单。供应链紧张,芯片缺货、零部件波动,加上交付压力,实际情况肯定比宣传复杂。有用户反馈订车后等车时间超出预期,这就说明供应链那头还有不小压力没缓解。我的一个朋友前天在交付点问了句,人家交付做得怎么样,能撑住吗?这话其实很现实。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小米还特别推出了五款定制车漆,像紫水晶、竞速红这些颜色听起来就高端。还有配套的轮毂、卡钳、车标专属定制,最大功率和极夜黑/荧光黄双色内饰,看得出他们花了心思做差异化。说实话,这让我联想到手机定制壳,颜值党肯定爱。
奇怪的是,小米YU7 Max版还跑出了浙赛100万以内最速SUV记录,1分43秒384,我有点意外。这个时间,放到纽北还要多快才算真强?(没细想过)他们还说车正在挑战纽北赛道,这个概念宣传是挺吸粉,但对一般消费者有实际意义吗?
安全方面,倒是让我皱眉头的事情——强制召回11万辆车,说得严重点,就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你买车一定想安心开,这么大规模召回,厂家压力可想而知。这也让我质疑,身为后来者,技术和品质的稳定性能不受影响吗?这块我是比较谨慎的。
说回来,YU7的售价和配置确实让人心动。25万多块钱,续航600公里以上,配置带得这么高,确实市场竞争力不低。我大致算了下,折合下来,百公里电费成本差不多8元左右(样本有限),和油车比起来,确实省事省钱,也环保。但车重毕竟不轻,长期用下来轮胎耗损和刹车片耐用度会怎么表现呢?这点谁来负责预测?
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多实拍和宣传,要是真的都是同一个工厂在拼命赶工能保证质量么?供应链博弈里,价格战挤压利润链条,为了完成目标,工厂和研发之间的拉锯打得多凶小米没说。但从现有资料看,质量管控是个大难题。
这个SUV设计运动感十足,给人视觉冲击,但开着会不会过于硬朗?底盘调校如何,能不能满足多数家庭用车场景?我记得当初碰到过一位用户,他开过类似定位的电动车,说车子跑高速特别难受,颠簸感大。自己实际感受和厂家宣传的舒适度,这中间又落差有多大?
突然想起,前阵子还有人抱怨小米汽车的服务半径不够广,尤其是开到偏远地区的车友,维修保养等待时间拉长,这部分隐形成本算谁的?网点覆盖与品牌口碑,毕竟还得靠时间慢慢铺开。
我自己有时候也会纳闷,虽然各家新势力都喊着要下沉市场,但真能触达农村地区的,毕竟不是光靠互联网卖车能解决的。你觉得后续小米汽车有没有可能调整战略,或者做点什么突破?(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里,我的感触是,新车推出三个月卖出4万台,这数据好看,也不算惊艳。对比起蔚来的月销,或者比亚迪的市场布局,还不是特别突出。小米是新兵,背靠品牌和生态,后劲十足,但市场好坏终究是由千千万万个消费者叠加起来的,能不能保持活力,是最难的。
细节上我倒挺期待,小米提到未来3年目标打造100款车漆配色,这对用户来说不算小事,选车也要挑颜色呀,尤其年轻人。但更关心的还是耐用和售后,不然颜色做得再花哨,三年后修不了,这活也白干。
窗外突然飘起小雨,我想这雨刷设计坚固不坚固呢?雨天开YU7,噪音怎么样?空气质量和内饰用料的异味控制能否让我稍微舒服点?这些体验上的东西,往往没法用数字表达。你开过这车或者看过实车感吗?跟我说说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