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这个趋势我挺有感觉的。
你知道,去年我自己试了一下市面上几款热销的纯电车,里程都差不多在400多公里到500公里之间。有的还说续航无忧,但实际上用一年下来发现,真实开起来,尤其冬天(又要暖车、空调,电耗猛涨),续航大不如前。
崔东树那个报告说2025年中国纯电平均续航会到528公里,这个数字我觉得有点虚浮。它的基数很大,尤其考虑到工厂的标定和实际驾驶的差别。你测的往往是工况环境,真正路上,山路、堵车(特别一线城市早晚高峰)不断冲击你的续航。
我想说,这个数字背后,有哪些真实的变化呢?
其实主要靠两方面:一是电池技术,二是车型设计。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2025年搭载130-140瓦时/千克电池的纯电动车会多一些。这个电池密度,看似不多,但实操差别也大——电池密度越高,空间越小,能装得更多。你试想,比起几年前那种100瓦时左右的电池,提升10-20瓦时,不是花一两年时间吗?但背后其实有技术门槛。
供应链上,我没细想过,或许还得谢谢原材料的价格逐渐稳定——尤其是锂、钴这类‘摩擦材料’(误?)。都知道,贵的硬件未必能保证性价比。
说到元气电池(我猜的,没研究那么深),其实厂商都在追求长续航+低电耗,但二者难同时兼得。
再说这个300-400公里车型。现在市场上这段区间的车型,确实很多。主打的其实是经济实用路线。像我朋友的朋友那辆卡罗拉PHEV,油耗优异,电动算是辅助手段,续航大概在60公里左右,我记得当时他说还行,日常上下班用,省油省心。到它这个价位,空间、配置和油耗都比较均衡。
其实我挺怀疑这个概念:续航越长越好吗?我觉得很多消费者追求够用,比如城市通勤,300公里左右已足够,不然就是图个面子,给人一种‘续航越长越牛’的错觉。
你是不是也注意到?
其实从成本角度考虑,把百公里耗电控制在13千瓦时左右,算算电费(大概0.6元/千瓦时),到家充一百公里也就不到8块钱。
但同样的车,如果是插混或增程式,电耗得20+千瓦时,成本就变得有点水涨船高——毕竟多花电费,续航也就更有保障。
就我观察,增程车的优势还是在于:你不用太担心电池的耐久性或续航焦虑,特别是出远门。
但是缺点也明显,电池相较纯电,维护成本也高一些(电池更换贵啊)。
说到用车场景,城市堵车时,300公里续航真挺够用的。普通人,早晚高峰从家到公司,往返40公里,基本能开一周,最怕的是中间没电,没充电桩。多一个充电点,对我这种懒散驾驶员来说,才是真的安心保障。
这里还要提点,很多车型的实际油耗和官方标注差别很大。
一个朋友说:官方百公里13kWh,实际用车经常15-16kWh。这是真经验。
我自己也试过,冬天里,暖风+空调,电耗直线上升,续航裸奔是没办法的事。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一线城市的充电桩数量逐渐跟上,但还是不够。
而且,操作繁琐,比如有的桩充电引导不明显,等待时间长,影响出行效率。
所以,续航虽重要,但充电便利性更别忽略。
突然想到,很多车企还在压榨电池能量密度这个字眼。
没细想过,电池越密,车越小空间越大,但安全性会不会打折?(这段先按下不表)
扯点别的——我近日还遇到个修理工,他说:你要想车续航长,电池换更大,但成本一涨,车价也会飞涨。——这话挺有启发。
讲到成本,粗算一下,纯电车每百公里的电费和电池维护,大概在0.5-1元。
可我也猜测:可能未来随着电池技术成熟,这个数会降点。
长期看,续航长带来的保值率是不是也会提高?
对了,刚才提到低于300公里的车型减少,其实我怀疑是不是被市场或政策逼得。紧凑型车(比如几年前合资品牌的小车),续航就那么点,越来越少见了。
市场风向,或许还在变。
就像我这次写这个,心里一直在打架:续航真的变得那么重要吗,还是说——消费者其实只是在意用得顺心,省心?
明年这个趋势,能持续吗?续航是不是有点虚高?还是说,技术和市场泡沫都在推高这个数字?
最后问一句,你觉得这长续航的闸门,是不是也给那些续航不足的车型、甚至二三十万以下的车,留了一席之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