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老板握住方向盘
上周整理电脑相册,突然弹出去年在展馆抓拍的几张照片。
画面里我们集团那位穿香云纱旗袍的女老板,正俯身检查一台新能源车的底盘。
高跟鞋卡在展台缝隙里,她顺手脱了鞋光脚踩地,继续和工程师讨论电池组散热问题。
身后一群举着长焦镜头的媒体,快门声比讨论会还密集。
很多人还在用旧尺子量新世界
车展第三天,供应商王总盯着我手机里的照片感叹:“你们女老板居然亲自试驾?”
他潜意识里仍觉得,女性高管该坐在后排签合同,而不是在前机舱盖打开时,徒手判断电机线束的排布合理性。
这种偏见就像认为方向盘必须用真皮包裹——其实碳纤维更防手汗。
她们早就不活在别人的镜框里
当我跟着老板连续穿过三个展馆,突然理解了她常说的“掌控感”。
不是掌控企业,是掌控移动的轨迹。
她在理想L9里体验零重力座椅时,手指划过皮革接缝:“和我们家具厂的针脚密度差不多。”
站在仰望U8的旋转屏幕前,她摇头:“转一圈要3秒,客户等不及。”
这些细节观察后来都成了我们产品升级的参照系。
开车和开公司是同一套逻辑
老板试乘极氪009时,让销售把三排座椅全部调成她一米六五的身高角度。
“很多车厂说尊重女性,连最基础的座椅可调范围都做不到位。”
她摘下的银杏叶胸针还别在座椅头枕上,像枚微型印章。
后来公司采购接待用车时,她坚持要求所有车辆必须配备电动调节踏板。
“不是所有客户都有一米八,但所有客户都该得到同等舒适的乘坐体验。”
真正的赛道从不在展台上
那天最动人的画面发生在傍晚。
老板在蔚来展台遇到另一位女企业家,两人站在换电站模型前讨论起“能源补给效率”。
对方刚把企业做到上市,脖子里挂着员工送的3D打印飞船项链。
“就像我们必须提前三年布局人才梯队,”她的项链在灯光下晃出光斑,“电动车续航要够,女企业家的视野半径更要够。”
握方向盘的手也在转动格局
回程的车上,老板突然说:“知道为什么女性更适合开电动车吗?”
她指尖轻点中控屏上的能量流示意图:“燃油车靠爆发力,电动车靠持续输出——这本来就是我们最熟悉的节奏。”
就像她办公桌上那盆薄荷,看起来温温柔柔,根茎却能把陶土花盆顶出裂痕。
隔周的公司晨会,她让行政部取消了高管停车位的固定分配。
“天天坐驾驶位的人,不该被某个车位限定移动范围。”
窗外正好有试驾车队经过,阳光落在她翻报表的手腕上,那里有枚车展送的硅胶手环,印着“ENERGY INSIDE”。
或许所谓女性领导力,本就是更精准的能量管理艺术。
(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