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的新能源销量数据刚出炉,东风集团的表现还算稳,虽然不惊人,但能看到点苗头。岚图的销量估算大概在1万到1.2万之间(体感,样本少),这在豪华新能源品牌里算是新军的水平,算是破局较慢的例子了。比起蔚来、理想那些发力得快的品牌,岚图感觉更多是步调稍微慢点,磨磨蹭蹭,原因其实也挺简单。
我在东风门口遇到个销售,说:你们的车,挺有科技感啊,可就是价格不太好破。他回我:是啊,成本压得紧,竞争又激烈,要赚点也难。这话其实点出个小问题:研发成本高,供应链的你的钱我也得赚,而且工厂产能有限,想大规模布局,谈何容易?
我还记得去年跟一个供应链厂商打听:他们说现在好多供应商都在压价,怕失单。厂商其实心底明白,汽车创新越走越深,供应链的技术门槛水涨船高,但利润空间却在压缩。就拿那些智能驾驶核心芯片来说,很多还得进口,像是个变数。一不留神,就卡在这个核心原料上。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岚图要上市,估算下来,市值可能在200亿到300亿之间(估算/样本略少),这是个小目标,但股价要拉得漂亮,技术又要跟得上,怎么说呢,感觉压力挺大的。除非它们的技术能像华为那样,成为车内核心。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照片,是我以前拍的岚图的展车,侧面拍的,那个角度还能看出车身的线条其实并不比合资品牌差,但车门上的两条银色装饰线特别醒目,我当时还在想,设计还是挺费功夫的。其实汽车的外观设计,就像穿衣打扮,细节决定成败。难怪有个朋友说:我看车,第一感觉就是看细节。
可整个东风的布局真是够忙碌的。从番禺行动到新央企背景,动作快慢不一。是不是觉得,像个拼图一样?一会儿是新能源,一会儿是智能越野,边玩边摸索。而且,它们还要面对价格战的压力——一个百公里动力能耗成本估算在8元左右(粗略/估算),如果在补贴消减后还要让用户觉得值,那就得靠技术突围。
我蛮纳闷,既然猛士系列一直偏硬核越野,是不是意味着未来会推出轻量化的版本?这和硬派越野完全不一样,但似乎鲜有人想讲这个新方向。
有个小插曲:某修理工跟我讲,他看过新一轮前装测试车辆,感觉配合度比以前高多了。这其实挺微妙的,说明车厂在完善底盘和智能调校,像他这种维修工也能看出来,说明基础稳定了。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华为和东风的合作,会不会让他们一夜之间变成智能越野界的领头羊?说不定也只是协议上洽谈多一点,真正能落地的技术还得时间来验证。这还让我想到:华为的芯片和操作系统,未来会不会成为硬核车机的标准?我也没深想过,只是一种猜测,没准会成为标配。
说到这里,我发现,汽车行业的技术堆积就像盖房子,基础打得牢,后续挂上窗户、门、装饰不难,但基础裂了,房子都倒。能不能玩出差异化?这就看厂商的眼光。毕竟,像猛士这种硬派越野,主打的还是那点硬核魅力,不过要真的打开价格区间,那就得跨过硬核到通俗化的门槛。
越野的故事总带点野性——现场试驾时,车底的悬挂真让我印象深刻:弹簧不像普通车那般软绵绵,反而更坚挺,像个有肌肉的勇士。也许这就是硬核越野的魅力所在。这样能撑多久?难怪厂商说他们要用科技把硬汉变得更聪明。
我不由得对未来的智能越野充满遐想。毕竟,硬派如果再加上智能辅助,那还算越野吗?还是变成全地形探索车?这个问题绕着我心转,不知道还能走多远。
(这段先按下不表)总归一句,任何想从小众变大众的品牌,都得过一遍消费者的心理和供应链的实际能耐。东风把猛士和华为合作列进去,成了皮了,但愿别只成为合作名义下的表面功夫。
未来你觉得,这种硬核+智能路线,是不是会像新能车那样,逐渐被大众接受?还是说反而会出现硬汉偏执狂一辈子只追硬派的景象?我心里其实也很迷。
到还不清楚我自己想不想泡在这个越野圈子里,还是更愿意看看那辆真硬核的猛士,静静等待它下一次的上市公告。没细想过,或许硬核也是一种坚持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