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未来有一天在上海浦东的大街小巷里,咱们打车和买奶茶一样方便?不用招手、不用担心司机绕路,甚至连司机都不用有,一个“Robotaxi”直接把你从商场门口拉到家楼下,还不会找你聊天,甚至还可能非常安静。听起来像科幻片,但现在这事儿眼看就要在我们上海成真了。
今年底,浦东全区要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域全覆盖,咱们常去的图书馆、博物馆、世纪公园、商圈甚至家门口都能打到自动驾驶的车。这会是好事坏事?或者说,这事离咱们真正的日常有多远?其实这背后有得琢磨。
想想以前买房讲究学区房,后来讲究地铁房,现在说不定得讲个Robotaxi房了。你爱去哪儿,自动驾驶车都能接送你,堵车吧人家提前给你规划一条不塞的路,导航也不会瞎蒙你了。如果你赶上晚上商场打烊没车,有Robotaxi管接管送,夜里23点也剁得了手。甚至过年放假、天降大雨,打个车都不用抢号。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真的是用人话都难夸完。但你问问自己,自动驾驶真像想象中那么美吗?如果现在给你发辆Robotaxi,让你独自坐到没人的车里,心里真就一点都不犯嘀咕?
技术是底气,安全是前提。你说人开车照样肇事,但小马智行这些无人车,真比老司机强?它真能保证我出门进门眼一闭一睁安全到家?出什么故障谁背锅?都说大数据、智能识别、鹰眼视角,问题是,这帮“铁疙瘩”理解得了马路边横冲直撞的大爷和突然炸毛的小孩吗?懂会车道上“东北大舅坐电瓶车睁眼刮你一下”的那种马力吗?只看数字,安全测试跑了几百万公里不出事,出了事是不是个大新闻?咱是该信技术,还是相信人性?
设想:到了2025年,浦东地界上到处是Robotaxi,初中小孩自己能打个网约无人车,看着像现代化成果,心里会不会泛点儿酸意?咱们小时候,串门靠自行车,冒雨等公交,特有一种独立成长的体验。现在的孩子,按键打车,有人帮关门送到门口,什么都安排妥了。自动化让生活方便,但日子是不是太顺滑了点?科技进步带给我们的是自由还是新惰性?咱们有没有慢慢把生活交给系统,自己只要享受就行?
再说说就业,自动驾驶上路之后,谁最先被波及?不就是那些靠开出租、干代驾、搞搬运的人?Robotaxi普及,司机的饭碗肯定掺沙子。你说“司机也可以转型做维护保养、调度管理”——现实么?一千个司机,留得了几个系统调度员?要么重新学技术,要么被社会淘汰,这波“技术红利”要能吃上嘴,得看自己有没金刚钻,不然只能喝西北风。
还有隐私,这是自动驾驶绕不开的敏感词。每一辆Robotaxi上有一堆摄像头,全天候录制你的一言一行,连脸上的痘痘都能给分析出来。你要是车上说了句“今儿媳妇做饭太咸”,录个影,传回服务器,谁能保证哪天不会成为大数据“画像”中的一笔?不是所有人都介意,但咱得承认,真到司空见惯的地步,隐私和安全的底线在哪儿,谁说了算?
这两年动不动就说“人工智能改变生活”,“汽车+智能网联”成了新的风口、产业升级的新招。但智能网联汽车究竟是烧钱的尝鲜品,还是将来必然的大路货?回头看看这些年多少新事物,共享单车一地鸡毛、电商平台杀到白热化,都曾经是“美好生活的钥匙”。谁能打保票小马智行、智己这些Robotaxi品牌,未来能彻底替代掉传统出租车队伍?是不是过几年,各地都搞出一套“智慧交通运营公司”来,把服务重新打包给城市,最后买单的还不是咱纳税人?
但话说回来,技术不试验、不折腾,永远在原地踏步。这次上海把浦东搞成自动驾驶实验田,无非是抢占先机。你看人家美国湾区的Waymo、Cruise,测试了许多年都还没做到全城开跑,而浦东直接喊出口号“年底全区覆盖”,这背后不仅仅是技术自信,更有城市吸引力的竞争,也有政策压力的推动。上海要做‘中国智能移动出行第一城’,上头有指标,地方有预算,企业有动力。有的人觉得搞这个是作秀,有人认为能实实在在贴近生活,这里面有得掰扯。
咱们关注新技术,不能只看官方宣传怎么说,也要看民间百姓用起来爽不爽。机器人打出租,听上去挺带感,但要解决的问题太多,比如道路上的“混行”状态,人工智能永远得和那些不守规矩、半夜跳出来踢正步的大爷同场竞技,新算法再牛也容易吃瘪。比如公众的接受度——很多老太太看到车没司机,会不会以为“见鬼了”?对老人家小孩、视障人士用车,有没有专人服务兜底?再比如出事故的责任认定,机器人闯红灯撞了人,到底该算在厂家头上,还是测试平台,还是保险公司、监管机构?
还有一说就是行业鸿沟慢慢拉大。高级自动驾驶技术最开始肯定只服务大城市、核心商圈、技术先富人群。你再牛的Robotaxi,很大概率都跑在金桥、花木、陆家嘴、高楼林立的地方。二线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呢?这些地方可能几乎享受不到这波科技进步。技术有门槛、服务有门槛,“科技平权”总是慢半拍。大家都唱智能网联好,但总不能只服务有路权、有钱人的少数圈子吧?
其实通盘看,无人驾驶Robotaxi在浦东全面上路,说到底是上海乃至中国新一轮科技跃迁下的缩影。我们总是对新技术既热情拥抱,也有所警惕。很多事你只能用脚踩着水往前趟。网络买菜的初衷是方便百姓,结果副作用是夫妻俩在家一个月没下楼。智能手机让人随时随地沟通,副作用是永远进不去别人的朋友圈。技术往前走,生活水涨船高,问题和机遇一起到。咱们每一个小人物,能不能从中分点红利,不止关政策方向,也拼咱们自己的适应力。
所以,机器人打车这件新鲜事,说到底还是那句话——你到底在意是什么?你怕的是变化,还是怕适应不了变化?你最看重的是多一份便利,还是少一点不安?终归咱们谁都得适应这个世界越来越多“无人化”“自动化”的浪潮,因为技术的车轮不会按咱想的原地倒转。唯一值得琢磨的是——人和技术一起进化时,自己能不能还是自己。未来拼的未必只是硬芯片和大码农,有时候更是咱们的心宽与胆识。(2001字)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