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城市早高峰,一辆方程豹豹8从容驶入车流。驾驶员设定好目的地后轻触方向盘拨片,车辆随即平稳接管了驾驶任务——前方绿灯起步流畅,遇到加塞车辆时自动调整间距,经过无标线施工路段精准避让障碍物,最后在写字楼地库的狭窄车位中一气呵成完成泊入。这般行云流水的体验,正是搭载华为乾崑ADS 3.0智驾系统的豹8带来的日常场景。作为比亚迪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全球首款智能硬派SUV,豹8正用实力重新定义城市出行的安全与便捷。
一、城市路况的“老司机”级表现
1. 复杂场景从容应对
面对城市通勤中最棘手的场景,豹8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适应能力。在双向混行且无道路标线的城郊道路上,系统能精准识别对向逆行车辆,主动靠右避让并减速;经过水泥限宽门时,车身稳定居中通过,间距控制误差小于10厘米;遭遇环岛多车流交织时,它能自主规划最优路径,流畅完成汇入动作。这些操作源于华为乾崑ADS 3.0的融合感知系统——1个192线激光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加11个摄像头组成的“超级视觉”,配合每秒20万亿次算力的BYD 9000芯片,实现了200米超远距离障碍物识别和毫秒级决策响应。
2. 信号交互与博弈能力
豹8的城区智驾领航辅助已深度融合交通规则逻辑。实测中,车辆不仅能100%识别红绿灯状态,还能执行复杂操作:例如在待转区精准停驻等待左转信号,或根据黄灯时长智能判断通行或刹停。更值得一提的是其“类人驾驶思维”——当遭遇加塞车辆时,系统不会生硬急刹,而是通过0.1G以内的平缓减速度调整车距;遇到施工围挡占道,则主动向相邻车道借位通行,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二、泊车场景的“空间大师”
1. 全场景智能泊入
无论是垂直车位还是侧方车位,豹8的自动泊车功能都能在15秒内完成定位入库。测试人员曾挑战宽度仅比车身多8厘米的极限车位:车辆自动折叠后视镜,通过12个超声波雷达实时扫描,以多次微调方式精准停入,轮毂距路沿石误差控制在3厘米内。其秘密在于华为ADS 3.0的“透视底盘”技术——540°影像融合雷达数据生成厘米级空间模型,配合云辇-P液压悬架的1毫米级升降精度,实现轮胎与障碍物的精准避让。
2. 革命性离车操作
更具突破性的是豹8的“泊车代驾”功能。用户可在电梯口提前下车,通过手机APP启动自主泊入指令。车辆自动驶向停车场,通过UWB超宽带技术定位空闲车位,完成泊入后自动下电锁车。取车时,车辆能沿120米长的原路径自动倒车返回上车点,雨天还能通过UWB钥匙感知用户位置主动接驾。这套系统如同隐形泊车管家,让用户彻底告别找车位烦恼。
三、安全冗余的“隐形护甲”
1. 全时防碰撞保障
豹8搭载的CAS 3.0全向防碰撞系统构建了五重安全冗余:前向AEB支持最高120km/h刹停;侧向监测可规避“鬼探头”行人;后向防追撞在倒车时自动制动;甚至误踩油门时也能触发干预。在长沙实测中,当儿童模型突然从视觉盲区冲出,系统在0.3秒内完成预警并刹停,制动距离比人类反应缩短2倍以上。其核心在于角雷达与摄像头的融合算法——不仅识别物体轮廓,还能预判运动轨迹。
2. 极端环境适应性
针对暴雨或浓雾等恶劣天气,华为乾崑ADS 3.0采用多模态感知补偿技术。激光雷达穿透雨雾扫描点云,毫米波雷达捕捉移动物体,摄像头通过AI去噪增强图像。实测显示,暴雨中系统对行人识别距离仍达50米,优于人类驾驶员的30米可视范围。更值得称道的是持续进化能力:用户高频通勤路线会被系统深度学习,每月通过OTA升级优化策略,人工接管率可降低40%。
四、舒适驾乘的隐藏科技
1. 云辇-P的智慧协同
豹8的智驾体验离不开底盘科技的加持。云辇-P智能液压悬架与智驾系统实时联动:当车辆预判到前方颠簸路段,悬架提前升高40毫米并调软阻尼;高速过弯时瞬时提升200%刚度抑制侧倾;拥堵跟车中更以“零点头”启停控制提升舒适性。这套系统让3.3吨的车身在城市穿梭中展现出媲美轿车的灵动感。
2. 静谧空间的细节掌控
座舱内,豹8通过三重技术营造静谧环境:帝瓦雷音响主动发射反向声波抵消路噪;双层夹胶玻璃隔绝100分贝以下外部噪音;纯电模式下怠速噪声仅31.2分贝(相当于图书馆环境)。配合NAPPA真皮座椅的通风按摩功能,即使是两小时拥堵路况,乘客也能保持舒适状态。
未来已来的智驾新范式
当夕阳为城市镀上金边,豹8正载着用户穿梭归家之路。驾驶者轻抚方向盘上发光的星舰徽标,看着AR-HUD投射的导航信息在前方路面浮动——此刻的出行不再是疲惫的通勤,而成为安全与科技交织的享受。
豹8的智驾革新正在改变人们对硬派SUV的认知:它用华为乾崑ADS 3.0的“超级大脑”化解城市驾驶的焦虑,以云辇-P的“智慧四肢”承载全家出行的舒适,更借CAS 3.0的“安全神经”构筑移动出行的信任基石。随着每月进化式的OTA升级,这套系统还在不断解锁新场景。正如工程师在测试日志中所写:“智驾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每次出行都成为安心愉悦的旅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