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小米YU7新车未交付就入二手车?溢价风波撕裂市场

一辆崭新的小米YU7,尚未驶出交付中心便已在二手市场翻云覆雨,挂牌价普遍高出原价1万至2万元。截至2025年7月20日,懂车帝数据显示,全国在售的二手小米YU7车源已逾80台,且多为行驶里程不足百公里的“准新车”。这并非简单的市场供需失衡,而是一场由黄牛与部分车商联手导演的“新车炒作”大戏,它赤裸裸地撕开了新能源车市狂热表象下被忽视的结构性问题与监管盲区。
新款YUZ电动汽车发布会现场展示两款新车型

小米YU7自6月26日发布以来,以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突破28.9万台的惊人速度,瞬间点燃了市场激情。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令人咋舌的漫长交付周期:标准版预计53-56周,Pro版48-51周,Max版也需33-36周。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产能困境,直接制造了稀缺性,为投机者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二手交易平台上,大量“转让订单”应运而生,加价5000元至上万元不等,黄牛们甚至宣称可在一两个月内提车。这绝非简单的市场供需调节,而是投机资本与市场热度结合的产物。专业车商抢订首批现车加价转手,二手车商从首批车主手中溢价收购再加价出售,形成了“二次加价”的灰色链条,将原本应流向车企或消费者的市场溢价,无情地截流至黄牛的口袋。

小米汽车官方客服虽明确表示不支持“转单”业务,购车人信息无法变更,仅限直系亲属修改“上牌人”,但这并未能有效遏制黄牛的疯狂。他们通过伪造亲属关系、甚至“假结婚”等极端手段规避官方限制,将法律的严肃性踩在脚下。这与此前小米SU7发布时的“加钱转单”骗局如出一辙,显示出投机行为的惯性与监管的滞后。汽车行业专家对此忧心忡忡。知名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强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一款产品被过度金融化,其真实价值就容易被市场噪音掩盖。消费者购买的是使用价值,而非短期投机工具。”他进一步强调,这种“饥饿营销”策略若脱离实际产能支撑,极易引发市场投机,最终损害消费者信任,甚至反噬品牌自身。这暴露了车企在预售初期对订单量与实际产能匹配的预判不足,以及对市场非理性行为的低估。

此次小米YU7事件,与中国消费者协会(中消协)此前报告中指出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定金退款争议频发”、“车型更新引发老车主不满”、“补贴兑现落空”等乱象一脉相承。中消协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行业投诉量显著上升,其中定金退款争议是主要问题之一。黄牛炒作的蔓延,不仅直接推高了购车成本,更加剧了消费者的购车焦虑,使得原本的“抢购”变成了“抢夺”。这种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部分消费者因无法接受溢价或担心后续贬值而放弃购买,从而损害市场信心。更深层地看,它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使得真正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的车企面临不公平竞争。

面对新车溢价炒作,监管部门面临多重挑战。尽管工信部、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已部署规范产业竞争秩序,但针对“零公里二手车”和订单倒卖的精细化监管仍存在空白。正如某汽车行业资深评论员所言:“汽车销售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新的监管难题。传统二手车市场的监管框架,难以完全覆盖新车预售和订单转让中的复杂问题。”这种监管的滞后性,无疑为投机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小米YU7事件敲响了警钟:新能源车市的健康发展,绝不能沦为投机者的“炒作乐园”。车企需强化产能规划与交付透明度,杜绝“饥饿营销”的负面效应,将重心回归到产品本身。监管部门应加速完善预售定金管理、打击恶意转单的法规,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堵塞“零公里二手车”的监管漏洞,甚至可以考虑借鉴德国等成熟汽车市场的经验,对新车销售和二手车流通进行更严格的界定与规范。消费者亦应保持理性,拒绝为非理性溢价买单,用脚投票,倒逼市场回归正轨。只有让市场回归产品价值,让信任重塑品牌基石,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真正行稳致远,避免陷入“炒作”的恶性循环,否则,今天的“爆款”很可能成为明天的“泡沫”,最终埋葬的将是整个行业的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