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随意逛逛越南的街头,肯定会注意到一个挺明显的情况:满街跑的摩托车里,十辆里有九辆都是日本的本田、雅马哈,很少能看到中国品牌的身影。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2002年,重庆力帆、隆鑫这些中国厂家对越南的摩托车出口额已经飙到19.2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了80%。
短短几年,从街边巷尾的“常客”变成几乎绝迹的“稀客”,这场败局背后隐藏的,从来都不是日本企业多厉害,而是我们自己埋下的陷阱。
摩托大市场
要搞明白这场兴衰,得先理解越南这个国家对摩托车的仰赖有多深。
越南的地势像一根长长的带子,安娜山脉横贯其中,红河三角洲把南北分割开来,公路和铁路走得少得可怜。
在这样的地方,车子跑不快,自行车又太慢,摩托车就成了最合适的代步选择。
越南目前注册的摩托车超过6000万辆,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一辆。农村里常常能看到一个人骑着摩托,后面拉着一大捆牛草,或者载着几张床垫,简直就像个“多功能工具”。
更值得一提的是,摩托车就像越南经济的“血管”,从装配厂到维修点,整条产业链养活着数百万人,一年下来销量也达到了三百多万辆。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买辆车简直难如登天——价格差不多的是工人三年的收入,还要缴纳不少税费,老城区那些狭窄的小巷子根本没法停车。
因此,越南人眼中,摩托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谋生的帮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还能反映出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
在90年代,越南街头基本上都是日本品牌的摩托车。本田、雅马哈很早就站稳了脚跟,凭借质量出众、品牌有保证,占据了大约98%的市场份额。
不过呢,日本车也有个烦恼:价格偏高。一辆弯梁摩托,日系的,能卖到2100美元,对于普通越南人来说,那差不多是他们半年的工资啦。
就在这个时候,中方企业开始瞅准了这个空白点。
闪电崛起
1999年以后,中国摩托车就像潮水般开始涌入越南。
重庆力帆、济南轻骑这些品牌,把价格压到了700到1200美元,差不多就是日系车的一半水平。
广西、云南的公司抢占了先机,地理位置靠近越南,运输费都少了很多,很快就在边境铺开销售渠道啦。
短短三年内,中国摩托在越南的市场占有率从零飙升到80%,隆鑫和嘉陵的广告随处可见,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当地人都叫这叫“中国冲击”。
到了2002年,重庆地区对越南的摩托车出口额已经达到了3.2亿美元,那个时候大家都觉得,中国摩托在东南亚稳住脚跟指日可待了。
盛极而衰
可没想到,这份热闹没撑太久,就变成了内部争斗。谁都看中了赚头,七十多家中国品牌一个劲儿地涌入越南市场,原本井然有序的竞争立马就变得乱哄哄的。
为了争取经销商,想多卖几台车,企业就拼命降价。一开始一辆车卖800美元,之后每个月都降70美元,到了两年后,价格竟然滑到170美元,对越南人来说简直就是大好消息。
不过价格摔成这样,利润就没了嘛。重庆力帆那会儿一辆车的毛利只有30块人民币,根本不好维持生产,咋办呢?只能往成本上动手,削减开支。
有些企业就开始用差劲的钢材来做车架,有的在越南本地找那种小作坊拼装零件,甚至还有人假冒本田、铃木的商标,把劣质车冒充成品牌车卖。
如今市场上那些中国摩托车,质量真是越变越差,今天这个螺丝掉了,明天那个发动机出响声,越南的朋友买回去没多久就得天天搞维修。
消费者可不是傻瓜,一开始觉得便宜实惠,结果买回去才知道是“豆腐渣工程”,久而久之,就没人敢再买中国品牌的了。
这会儿越南政府忍不住出手了,本地的小型摩托车制造厂被中国低价车型冲得几乎要倒闭了,于是就加征了30%的关税,结果中国摩托车的价格优势又被削弱了一大截。
在双重夹击之下,市场份额一路缩水,最终竟然跌倒了不到5%。
日系从守势到反攻
中国企业互相争抢的时候,日本那些公司倒是没闲着,只不过他们没跟着拼价格。
本田为越南市场特别推出了价格更实惠的车型,价格比在中国卖的车略贵一些,不过他们保证发动机可以用十年,还承诺提供“三年免费保修”。
雅马哈在越南修建了数量不少的维修店铺,不管你在啥乡下,只要车出了问题,随时都能找到地方弄好。
日本人真是挺懂越南人心思的,买摩托车不光看价格便宜,最重要的是省心嘛。虽然他们的车价格可能贵点,但跑得快、结实耐用,后续服务也很靠谱。
慢慢地,越南人又开始偏向买日本品牌的车了。到2025年,本田在越南的市场占有率还保持在74.8%,雅马哈也差不多接近20%,而中国品牌只能在边角落碰碰运气捡点残余的生意。
中国车在越南真的完全没市场了吗?说不一定啊,随着新机会的出现,越南依然是一块“香饽饽”。
新机遇
这几年,电动化的趋势开始盛行,越南街头也慢慢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动车出现。眼看着这波商机又再度到来,中国企业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时候。
为了应对污染问题,越南政府从2025年起,对河内等主要城市限制燃油摩托车的通行,还把电动车的购置税全免政策延续到了2027年。
如此算来,充一次电只需0.25到0.5元,能跑50到70公里,比燃油车要实惠不少。
绿源和雅迪这些中国电动车品牌,已经在越南设厂啦。绿源在兴安省投资了300万美元,一年能生产5万辆;雅迪在河内的新工厂,一个月就能出货1.2万辆。
2023年,雅迪在越南的销量增长了36%,突破了10万辆。越南消费者也认可中国品牌的电动车,觉得款式丰富、价格合理,还可以换挡,比起本地那些没有减震、没有信号的电动车,感觉更加好用。
不过,日本企业也没落后。本田计划到2025年推出第一款电动摩托,续航里程大概50公里,价格不到3000万越南盾,还开发了换电技术,30秒左右就能换上一块电池。
雅马哈更牛,那越南产的发动机不只是给本地市场用,还出口到泰国、印尼啥的,技术底子还在,底蕴挺雄厚的。
越南的本土品牌也崭露头角,到了2025年上半年,就卖出了7.1万辆,靠着政策帮扶,变成了新的劲敌。
中国车的挑战变得更激烈了,但是它的发展到底咋样,还得看我们从过去学到的教训有多么深刻。
结语
那会儿,中国的摩托车靠着价格优势一炮而红,可惜因为内斗不断、眼光短浅,最终走下坡路。归根结底,还是没把做生意的底线放在心上。
当下的中国企业,手头握着产业链的底牌,还有政策带来的红利,但最关键的,还是得把目光放得远远的。
别再被眼前的小钱迷住了眼,把产品质量打磨得扎实点,把服务做到位点,这样才能真真正正在越南站稳脚跟。
其实啊,市场从来都不怕对手的竞争,最怕的还是自己把自己搞垮。
过去那“人性的恶”曾让中国摩托业碰了钉子,这会儿在电动化大潮下,能不能重新振作,就看这一遭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