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这状况,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整个行业都被资本牵着鼻子走。”
魏建军在央视《对话》节目录制现场直言不讳,“现在大家几乎都在做赔本买卖,车卖得越多,企业反而亏得越厉害。”
魏建军,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圈里知名的“老汽车人”。
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发表如此犀利的观点。
去年夏天,他曾经放出话来,愿意自掏腰包请审计机构把整个汽车行业查个底朝天。
“先从长城开始,每家车企都过一遍筛子,看看谁的账目有问题,审计费用长城全包了”。
魏建军屡次提及的“车圈恒大现象”,绝非危言耸听。
在他看来,汽车行业正在重复某些房企走过的老路,在资本驱动下盲目扩张,最终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机构投资者最想看到的是什么?市场份额要大,市场渗透率要高,同时利润还要漂亮。”
魏建军分析道,“但这三个目标根本不可能同时实现,这就逼得一些企业走上了歪路。”
魏建军对电动车产业本身并无偏见,他担忧的是行业正在背离商业本质。
“做生意总要赚点钱吧?有了利润才能持续投入研发,企业才能健康发展。”这是他反复强调的观点。
为什么车企都在做“赔本赚吆喝”的买卖?魏建军为我们算了一笔账。
“你想想,一辆车明明成本要二十万,却非要卖十五万,这明摆着是亏本生意。”
他在节目中解释道,“但这种不正常的行为,资本市场却一片叫好。”
资本和企业的逻辑不一样。
资本的思路是这样:车企亏本卖车→销量上升→股价上涨→资本套现离场。
“这样一来,造车企业就变了味,成了玩资本游戏的工具,而不是靠产品赢得市场的实体企业。”魏建军一语道破天机。
魏建军在访谈中透露了一个关键指标,库存系数。
“我们长城一直把库存系数控制在1.5左右,这个水平比较健康。”他说,“但现在有些企业这个数字已经冲到3了,这意味着什么?”
库存系数过高,就像一个人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最终会拖垮整个身体。
“经销商手里压了太多车,卖不出去就只能降价,最后经销商亏钱,厂商也跟着受损。”
魏建军指出,“但为什么明知有害还要这么做?因为要做出漂亮的销售数据给资本市场看。”
魏建军提出全行业审计的建议,绝非一时冲动。
“我愿意出这个审计费,就是想让大家都看看,行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到底怎么样。”他表示。
在资本狂热追捧下,一些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账目可能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
有财务专家分析,汽车制造业本身负债率就高,单看资产负债表可能发现不了问题。
真正的风险可能隐藏在供应链金融、表外融资等角落里。
“二十多万的车,一下子降到十来万,质量拿什么保证?”魏建军的这个疑问,直指行业痛处。
大幅降价的背后,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成本压力。
有业内人士透露,为了应对价格战,部分企业不得不降低材料标准:
有的把铝合金部件换成了钢材,车身重量增加了两成多;
有的使用工业级芯片替代车规级芯片,导致车辆故障率明显上升。
“这种为了打价格战而牺牲质量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商业规律,最终会毁掉整个行业。”魏建军警告道。
魏建军并不否认资本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但他更警惕资本的副作用。
“我们也需要资本支持,但不能被资本牵着鼻子走。”
在《对话》节目中,他这样表明立场,“长城汽车绝不会为了讨好资本,去做那些伤害行业、伤害自己的事情。”
这种态度其实反映了许多传统车企掌门人的共同忧虑:在电动化转型的大潮中,如何既跟上时代步伐,又不迷失方向。
魏建军的“车圈恒大论”在行业内激起了千层浪。
今年五月末,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称“经过监管机构审查,比亚迪的运营完全合规”。
不过,这条回应随后被删除。
魏建军的言论对资本市场也造成了冲击。他的观点见诸媒体后,A股和港股汽车板块应声下跌。
在行业一片混战中,魏建军为长城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
“我们内部考核就认一个指标——客户满意不满意。”
魏建军说,“外面有人说我们太固执,不懂变通,但我觉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更重要。”
面对造车新势力的快速崛起,魏建军有自己的看法。
“现在的新势力,靠着成熟的供应链,确实能很快造出车来。但造车不只是简单的组装,整车的调校和优化需要时间积累。”
在他看来,行业现在玩的噱头太多了,是时候回归造车的本质了。
半年前,魏建军那句“汽车行业已经出现了恒大”的预警言犹在耳。
如今他再次发声,态度更加坚定。
资本市场爱听增长故事,车企就拼命追求销量数字,投资者看重市场占有率,企业就陷入亏本卖车的恶性循环。
“这样下去,车企就不再是制造企业,而变成了金融玩家。”魏建军看得明白。
—END—
参考资料
1.中华网财经:《魏建军再论车圈资本乱象》
2.虎扑汽车:《车企亏本卖车为哪般》
3.搜狐财经:《魏建军访谈实录》
4.正观新闻:《比亚迪回应事件梳理》
5.腾讯新闻:《魏建军的行业思考》
6.36氪:《汽车产业风险预警》
(小可 老A)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