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又整新活儿了! 这次连“智选车”模式都不要了,直接拉着车企玩“化学融合”,但你看完可能想问:合作来合作去,车出了问题到底算谁的?
最近圈内传得挺热,说华为今年要推出一个全新的车企合作模式。 和之前HI模式、智选车模式都不一样,这次是“车企主导”,华为从产品设计起点就深度协同,甚至参与到底层定义。 广汽内部称之为“新型深度赋能”,说白了,就是除了车不进华为门店卖,其他环节华为几乎全都要插手。
但问题来了——以前大家认华为智选车,冲的就是华为那套严苛的质量控制和全流程把控。 现在新模式“车企主导”,华为“深度协同”,那品控话语权到底在谁手上?
这事儿挺有意思。 你看余承东主导的鸿蒙智行为什么卖得好? 消费者信的是华为那套质量体系。 从产品设计、产线建设、质量控制,到门店展示、发布会、售后,全部由余承东团队亲自盯。 就连上汽总裁贾健旭都在公开场合承认,“尚界H5之所以能打,是因为除了桑塔纳的素质、GL8的舒适,更重要的是有华为的智能和余承东的严苛标准。 ”
反过来看智界,之前卖得磕磕绊绊,几次推迟交付,问题就出在质量体系没被华为完全掌握。 后来独立出来由华为全链路负责,新改款的R7和S7销量立马就回来了。
所以你看,消费者买单的从来不只是华为的智驾和智能座舱,而是背后那套让人放心的品控体系。
新合作模式听起来美好——“化学融合”、“深度赋能”,但若华为不能像鸿蒙智行那样牢牢抓住质量主导权,车企会不会又回到自己那套松散的生产标准里?
华为这块招牌,现在在汽车圈几乎等于“靠谱”俩字。 但如果新模式下车型出了问题,用户骂的是华为,还是车企? 这责任可不好撇清。
已经有业内人士分析,华为这次调整合作策略,可能是为了更快扩大生态圈,降低自身风险,同时吸引更多传统车企加入。 但车企这边,虽然能借华为的技术和品牌势能,却也担心最终沦为“代工厂”,失去品牌话语权。
华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新模式虽说是“车企主导”,但在关键环节——比如智能系统、用户体验、质量标准——华为绝不会放松控制。 只不过,如何平衡“主导”与“协同”,将是这类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目前已知的是,广汽、奇瑞等企业已经与华为就新合作模式展开接触。 尤其是广汽,此前曾退出HI模式,转而拥抱更轻量化的合作,如今又回头谈“深度赋能”,说明华为的技术把控力和品牌号召力确实令人难以拒绝。
但市场最终只认结果。 车好不好卖,不看模式响不响亮,而要看车本身够不够硬、体验够不够稳。 华为的新玩法能不能成,还得用户说了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