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推13款新能源,名爵能否靠“车海”翻身?
有时候,想起名爵,总觉得这牌子像是双面镜。一边是英国百年老字号的底子,另一边呢,被上汽收了以后,这些年在国内混得不温不火。记得2012那会儿,我家楼下还停着一辆MG6,那时小区大爷们都爱围着看,说这车外形洋气。但现在再去问问邻居,大多数人对MG的印象就剩下“好像在国外挺厉害”,国内反倒没啥存在感。
说起来也怪。你要是在欧洲转一圈,会发现马路上跑的MG还真不少。今年上半年,他们那销量直接冲到15万多台,还逆势涨了18%。听群里做外贸的小刘说,在西班牙、意大利这些地儿,有些出租公司专门进了一批MG4 EV,说便宜省心。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家比亚迪今年出口涨得更猛,都把名爵挤到第三去了。
但别光看总量,要细抠一下。比如电动车市场——据一个英国网站搞的调研(名字我记不清了),今年欧洲买纯电动MG的人少了一半。群友阿强去年托人从荷兰带回来的那台新款EV,现在开着偶尔还掉链子。他吐槽:“充满电标续航400多公里,真跑高速就剩不到300。”而且小毛病不断,中控屏死机过两次,他找当地售后,对方只会一句中文:“等配件。”阿强气笑了。
其实口碑问题,不只是个案。有个修理厂师傅讲过,他接手过几辆进口回来的二手MG4,说底盘零件和内饰卡扣用料一般,有点赶工凑数意思。这也难怪,为了拼性价比降本增效嘛,但这样搞久了,经销商都吃不消。今年英国有家干了80年的老经销商Summit Garage直接甩手走人,说压力太大扛不住。
再往回拉点时间线——其实以前名爵在国内还是能打的。我表哥2015年买过一台ZS,用来上下班通勤,到现在油耗稳定八升出头,小毛病就是空调压缩机响动大,每次保养师傅都拍拍他说:“英伦血统嘛,这玩意就这样。”可惜近几年新出的ONE、领航这些车型销量惨淡,一个月全国才卖几十辆。有一次我顺嘴问销售:为啥没人买?他摊摊手,“品牌认知度低呗”。
眼瞅海外风光也开始摇晃,上汽终于坐不住,今年高调喊出“All in新能源”,两年内连发13款纯电、插混、增程,各种轿车SUV跑车全安排上。据微信群里消息,还有什么半固态电池要首发落地,不过懂行的人私聊我,“PPT画饼谁不会啊?关键是真正量产下来能不能用”。毕竟前几年某品牌吹氢能源吹到天花板,现在音讯全无……
讲真,这种密集推新招数,以前合资自主品牌玩烂过,比如东南、西华那些牌子,一波新品砸出来最后全成库存王。不少业内朋友悄悄议论:现在国产新能源市场格局早定型,比亚迪25万以下碾压,小鹏零跑卷智能化,小米鸿蒙主攻中高端流量盘……留给后来者窗口期越来越窄。而且性能标签这事吧,如今除了小米还能靠粉丝热度撑场面,其它厂做性能基本没人信服力,全改走家用实惠路线算稳妥。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就是渠道跟不上节奏。我有个开二级网点的小伙伴抱怨,新产品上市快,但培训资料和配件供应慢三拍。“客户试驾完回来追问参数,我们只能照猫画虎背稿子。”甚至有次碰见配置写着带L2辅助驾驶,结果实际体验只有最基础定速巡航,高速堵车根本帮不上忙,被客户当场吐槽虚假宣传。这种细节问题多起来,很容易让消费者丧失信任感。
不过历史轶事倒挺逗,据老人讲,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街头偶尔还能见到进口版老MG敞篷,那时候司机都是穿皮夹克戴墨镜,一副叱咤风云样。但时代变迁太快,如今年轻人选新能源更多盯智能座舱和OTA升级,对所谓英伦运动情怀根本没兴趣。我妹大学同学去年提了一台国产插混SUV,她最关心的是手机互联投屏不卡顿,其它完全无所谓……
最近一次洗车时碰巧遇见隔壁楼赵叔,他也是老汽车迷,看我研究新出的几款MG样册,就随口道:“这么多年折腾来折腾去,也没把自己定位整明白。以前靠赛道,现在靠堆技术,可惜还是差那么点意思。”
归根结底,不管未来半固态电池是不是昙花一现,也甭管13款新品铺天盖地砸下来,如果不能踏踏实实解决渠道服务和产品定义的问题,再多黑科技噱头也救不了叫好却卖不起价的尴尬处境。有空路过展厅,不妨进去摸摸方向盘缝线,还能闻出股塑料味,是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闻闻自晓喽!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