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车,生来就是为了让你在朋友圈里炫耀的,哪怕你根本不懂车,只会在键盘上输入“这台2.0T动力强不强”,然后配一张滤镜加到饱和、自己脸糊成一坨的合影。
今天说的这款新车,就是这些朋友圈驱动经济学的最新产物。
它甚至连名字都带个“PLUS”,仿佛怕你不知道“新”已经不足以表达它的与众不同,非得加个“PLUS”,好像加了个“PLUS”就能把我这穷人的命运也PLUS一下。
可惜,我的生活还是原地踏步,只有新车在轮毂上跳探戈。
车厂们都在比谁能让中型轿车看起来更像高级小饼干盒,一道道镀铬饰条往前脸上招呼,像是在给车做微整形。
你以为这是在给消费者增加选择,实际上是设计师们在给自己找活路。
毕竟在今天的汽车行业,没点光怪陆离的灯带,谁还敢说自己是“年轻时尚”?
有些车头的灯,亮起来比你家客厅还温馨,生怕你晚上开车回家,忘了自己“PLUS”了。
新车的轮毂也是一绝,多幅式设计,简直像是理发师给车做了个“空气刘海”。
这空气刘海,不是为了让你变美,是为了让你在高速上多赚一点风噪。
尾部呢,藏着扰流板,尾灯一体式,LOGO“熏黑”处理——这不是汽车,这是夜店门口的保安,既酷又有距离感。
你以为LOGO熏黑了能让品牌变得神秘,其实只是怕你看清了,忍不住要问,“这玩意和上一代有什么区别?”
别急,厂家已经贴心地帮你算好了尺寸,长宽高都给你精确到毫米。
多出来的14毫米,仿佛在向你证明“我成长了”,可惜在房价面前,14毫米连张纸都塞不下。
这种更长更宽更高,倒像是中年男人买大一码的衣服,骗自己没胖。
轴距也升级了,2825毫米,算起来刚好够你在车里躺平做个996的梦。
动力方面,厂家还是想得明白,2.0L自吸,2.0T涡轮,CVT无级变速箱,让你在堵车的时候体验什么叫“动力与无力的完美结合”。
参数嘛,预估一下就好,反正等你真开上手,发现这些数字只是用来写在宣传册上的。
你以为自己买的是速度与激情,实际上买的是“预期与现实的差距”。
厂家说具体参数以后再公布,我突然怀疑,这是不是在给自己留悬念,万一以后发现参数没变,还可以说“我们从不骗你,只是没提前告诉你”。
但说到真正的升级,还是得看座舱。
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乍一听,好像你买的不是车,是太空舱。
里面还有HUAWEI SOUND音响系统,这名字,感觉能把你爸的广场舞都变成5D环绕。
说白了,就是让你在路上也能体验到“音浪太强不晃会被撞”的刺激。
可惜大多数人买了车,开着的还是抖音里的“社会摇”,最贵的配置永远是“朋友圈定位”。
当然,厂家也很懂中国人的心思,外观绝不能丢,内饰绝不能输。
你以为车是用来开的,其实是用来看的。
国产车现在都比拼着谁的灯带更会“呼吸”,谁的座椅更像按摩椅,谁的屏幕更像奶茶店里的点单机。
看着新车的设计,我突然觉得,人类对美的追求就是“再多一点,再亮一点,再酷一点”,最后变成“谁的车能闪瞎对面的司机”。
说到配置,厂家嘴比心还大,什么“智能座舱”“音响系统”“科技感”,这些词已经被用得和“幸福感”“获得感”一样泛滥。
你以为这些配置能让你的人生更顺利,其实只是让你在堵车时有多一个按钮可以按着发呆。
厂家还喜欢说“正式上市时间为第四季度”,这句话的本质,和你给老板递交的“下周一定完成”一样,反正时间没到就可以无限延期,谁也不知道“正式上市”到底是个啥意思。
也许“正式”只是为了掩盖“临时”的尴尬。
但不得不说,这种中型轿车的“PLUS”,倒像是对城市中产阶级的一个加持仪式。
你买了这车,仿佛也PLUS了自己的社会身份,朋友圈的点赞数也能PLUS一点。
车厂很懂你,不在乎你到底开得快不快,只在乎你能不能在社交媒体上把“PLUS”打出来。
毕竟在今天,买车不是为了出行,是为了出镜。
你买了车,不一定能买到自由,但一定可以买到“认同感”。
每一次车型“换代”,厂家都喜欢用“全新升级”来形容。
你以为这是技术进步,其实只是把原来的零件重新排列组合,镀铬条多加一点,座舱软件升级一下,尾灯熏黑一下,就能卖个新价钱。
厂家们乐此不疲,消费者也乐于接受,因为我们早就习惯了“升级”就是“换皮”。
这就像每年的手机发布会,你也知道新机和旧机区别不大,但如果不买,仿佛就错过了整个世界。
说起来,谁还在乎动力参数?
真正买车的人,只会关注“自动泊车”“智能互联”“氛围灯”。
动力只用在宣传语里,多少马力多少扭矩,反正你开车也不敢踩到底。
厂家很懂你,懂你买车是为了在单位门口卡个位置,懂你只关心座舱能不能连上手机,懂你根本不在乎变速箱是不是历史悠久。
你要的是“体验”,他们给你“参数”,反正你们都在“体验参数”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有些人说,国产车越来越强了,智能化越来越高了。
其实智能化就是多几个屏幕、会说两句“你好,主人”,就算是高科技了。
你以为这是技术革命,其实是“语音助手”加“呼吸灯带”的完美组合。
厂家比拼座舱系统,名字一个比一个玄乎,实际用起来,就是“导航不认识我家门口小卖部”,和“语音控制下雨天自动关窗”——后者一般你自己动手更快。
当然,这种“科技座舱”也有它的好处,至少可以帮你在朋友圈装一把高端。
以后跟同事聊车,不用再说“我这车省油”,可以说“我这车用的是HarmonySpace 5,里面还有HUAWEI SOUND”。
听起来就像你家猫会弹钢琴一样高端,实际开起来还是堵在二环路上,和面包车一起排队。
厂家还特意在宣传里强调“具体参数和信息,还以官方正式公布为准”,这句话和“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一样,是现代企业的护身符。
你问他们参数,一堆“预计”“参考”,等你真下单,才发现参数和你家老款没啥区别。
其实,车企的“升级发布”就和“年度盛典”一样,都是让你以为自己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实际只是给你一个美好的预期。
买车这件事,最后还是落在“体面”上。
你以为自己买的是动力、配置和科技,其实买的是朋友圈里的一张好照片。
厂家懂你,懂你的焦虑,懂你的攀比,懂你需要一个“PLUS”来证明自己没被时代抛弃。
你买的不是车,是社会身份,是对抗生活无力感的最后一丝幻想。
最后,如果你觉得这车真的“PLUS”了你的人生,那我只能祝你早日PLUS到幸福。
如果你发现买完之后,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那也别难过,毕竟大家都是在“升级”里假装前进,在“配置”里自我安慰。
车厂们在给你画饼,你在朋友圈里抢点赞,谁也没亏,谁也没赚,只有路上的红灯在见证着我们的“进步”。
希望你开着新车,在城市的堵车长龙里,能听到HUAWEI SOUND里的低音炮,感受到HarmonySpace的智能温柔,然后在朋友圈里发一张自拍,配上一句“新车到家,未来可期”。
至于未来到底可不可期,那就等下一个“PLUS”再说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