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走进一家曾经门庭若市的日系品牌4S店,却发现销售顾问比顾客还多,你会不会觉得哪里出了问题?
这不是假设。就在2024年,广汽丰田的销量同比下滑超过20%,东风日产跌去近四分之一,一汽丰田也未能幸免。曾几何时,“开不坏的丰田”“省油耐用的日系车”是无数家庭购车的第一选择。如今,这些标签像被雨水打湿的墙纸,正在悄然剥落。我们不禁要问:那个曾经稳坐中国市场神坛的日系车,到底怎么了?
过去十年,日系车企的策略像极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慢工出细活,讲究稳定与可靠。他们不急于推新,也不热衷炫技,而是把“耐用”“低故障率”当作金字招牌。这在燃油车时代无疑是成功的。但问题在于,当整个行业开始狂奔向电动化、智能化的赛道时,这位“老匠人”却还在打磨油箱盖的接缝。
反观比亚迪,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突破300万辆,几乎每分钟就卖出一辆;特斯拉的FSD不断迭代,小鹏、蔚来在城市NOA上你追我赶。而日系品牌呢?电动化布局迟缓,智能化体验被用户吐槽“像2010年的手机系统”。一位老车主曾跟我说:“我那辆凯美瑞开了十年没大修,可现在连个像样的自动泊车都没有,连我儿子都嫌弃。”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代差,而是一场认知的错位。当中国消费者开始把“智能座舱”“OTA升级”“辅助驾驶”当作标配时,日系车却还在用“省油”“保值”这些上一个时代的语言试图说服新一代用户。就像一个擅长写毛笔字的书法家,突然被要求去设计网页,技艺再精湛,也难以适应新战场。
更深层的问题,是反应速度。本田中国在2023年才宣布“2035年全面电动化”,而此时中国自主品牌早已完成从1.0到3.0的电动化跃迁。决策链条冗长、总部对市场反应迟钝、本土化研发不足……这些问题像慢性病一样侵蚀着日系品牌的竞争力。一位在日系车企工作过的工程师私下告诉我:“我们不是没有技术,而是等总部批复一个功能改动,往往要三个月。”
当然,也有人为日系车辩护:电动化只是趋势之一,燃油车仍有市场,可靠性才是王道。这话没错,但问题在于,今天的“可靠性”已经不只是发动机不坏,还包括系统稳定、软件流畅、服务响应及时。而在这套新标准下,日系车的“可靠”正在变得片面甚至过时。
有意思的是,日本本土市场对电动车接受度本就偏低,这反过来影响了全球战略的激进程度。可中国不是日本。这里的用户更年轻、更敢尝鲜,也更愿意为科技感买单。当一台20万元的比亚迪汉已经能实现城市领航,而30万元的雷克萨斯还在强调“V6发动机的平顺性”时,差距就不再是参数,而是世界观。
但这是否意味着日系车注定没落?未必。丰田最近推出的bZ系列开始尝试新设计语言,本田也在加速引入e:N系列电动车型。关键在于,它们能否真正放下“技术保守主义”的包袱,像中国新势力一样,以用户为中心快速迭代?毕竟,汽车的本质正在从“交通工具”转向“智能终端”,而这场变革不接受“慢热”。
回头再看那些冷清的4S店,它们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只是销量数字的下滑,更是一种时代情绪的转移。当“节节败退”成为共识,真正的危机或许不是市场份额的丢失,而是品牌叙事的失效——那个关于“耐用”“低调”“靠谱”的老故事,再也讲不动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一天,日系车彻底放弃了燃油车的执念,全身心投入智能化的洪流,我们还会认出它吗?或者说,我们还期待认出它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