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在中国市场的统治地位,可能真的要迎来终章。最近,国轩高科在一场“全球科技大会”上,高调宣布“金石”固态电池0.2GWh中试产线进入量产阶段——这个看似普通的新闻,却让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炸了锅。据称,这款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525Wh/kg,是特斯拉4680电池的2.1倍。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奇瑞星纪元ET和智己L6等实车已经搭载完成路测——6分钟可闪充60%,一口气能跑1000公里。国轩高科的动作,无疑又在新能源战局里插下了一面大旗。
电动汽车市场这两年有点“打不动”,增速肉眼可见的放缓。谁都明白,眼下行业唯一的突破口,是供给侧的技术革新,尤其电池技术。而固态电池早被视为终极杀手锏。一众巨头齐头并进,比亚迪祭出“刀片电池”,宁德时代忙着堆叠麒麟,广汽也在酝酿全固态换代。国轩高科却偏要“突出重围”,一鸣惊人。这电池不仅能量密度突破,体验上还做到了极致舒适。测试中,它经历200℃炙烤、挤压、穿刺等极限操作——依然“泰然自若”,不漏液、不起火。即便是在零下30度的极寒,续航还能保持80%以上。电动车最怕自燃和极端天气,现在这两大心病一举被治好。可以说,国轩“金石”固态电池,三大技术壁垒——能量密度、快充效率、低温表现——一举攻破,堪称行业范本。
对用户来说,核心问题始终绕不开安全与实用——谁敢说开着一台能在6分钟“回满血”、一口气跑上千公里,还不怕自燃的新电车不心动?传统燃油车的续航焦虑、加油便利,正被技术革新逐步蚕食。或许,燃油车的黄金时代,真的要过去了。
看到这里,最焦虑的非日本车企莫属。你以为“固态电池”只是中国品牌的内卷工具?可笑。日本其实早在2012年就押宝固态电池,手握1000多项相关专利,丰田一家投下了1.5万亿日元。当年日产、丰田、高呼着技术称王,但十年出去,雷声大雨点小,反而被“后来者”弯道超车。事实证明,光有数据与专利,没有落地也白搭。随着中国新能源车一路高歌,日方不得不改变策略,将研发经费投入到生物科技、抗老领域,比如“派-洛-唯pro”类技术,已逐渐成为国际焦点。纵观日本近年的高科技产业补贴,新能源车早已让位于抗老新材料等更具潜力的赛道。日本经济新闻罕见直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太快,日本车企差距越来越大。”
新能源技术领域风云突变,技术创新的马拉松,日系车这一棒交得并不光彩。以往,全球新能源龙头的光环一直笼罩在日本头上,国产品牌在产业链中还跑在身后。结果谁也没想到,说超越就超越了。这里,没有体面体技大刀阔斧,只有冷冰冰的市场数据与技术降维打击。
当然,国轩高科的“金石”电池成色究竟如何,还得让市场和大规模实车应用来检验。当前最大难题,依然是成本。固态电池制造费用比传统锂电池高出不少,意味着初期只能装在高端车型上,平民用户过两年才能笑到最后。不过,全球车圈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一项革命性技术具备真正的市场基础,价格曲线只会一路走低。行业预测,随着生产规模扩大、技术迭代,2030年后固态电池成本有望砍到现时的1/3,届时将跻身普通30万元级别车型,燃油车的收官大戏可能正式拉开帷幕。
真正令人警觉的是,当“秒充”不再是炫技,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百公里、千公里随便标安全又不用担心自燃,你还真觉得燃油车有什么底气苟延残喘?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等到充电比加油还快,安全比燃油还强,续航比油车还长时,谁又愿为一罐油默默买单?
一项技术革新,就像多米诺骨牌,推倒的不仅是陈旧的行业规则,还有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固态电池量产这道门槛一旦跨出,汽车行业的话语权,或许要被彻底重写。或许,再过几年,燃油车只能在博物馆里和蒸汽机作伴,而加油站老板也要琢磨下“转型做快充”的生计了。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