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开车出门,第一感觉就是油耗真是比十年前的车低多了。现在很多新车都标榜节能减排,但我感受到的,绝不是空谈。这个行业变化实在太快了。之前,惯性在涨跌中漂浮,现在算算,去年我一公里油钱,估算大概比十年前少了40%以上(这段先按下不表,具体数据不好说,全靠感觉和样本少的经验判定)。但这背后,是不是每一辆车的技术都在默默变革?我刚才翻了下自己车辆的维护记录,发现自从换了最新水性漆涂装工艺后,喷漆时间明显缩短,能耗也低了点。创新就像我们每天换手机壳一样,反复试错,最后找到最舒服的那一种。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我对绿色工厂那么敏感?可能其实不是因为单纯环保,更在意它能不能持续稳定生产。记得去年的一次工厂参观,一个工程师说:我们这边用的都是可再生资源,碳排放降了40%。听着挺震惊,但其实就像我用的APP,更新了明确代表技术在进步。一般来说,一家车企也是个庞大的系统,每个环节都像换零件一样,还在不断优化。
这让我想到:几年前看过的某个供应链的报告,说供应商的绿色转型比先前预估的还要快,可能是因为市场压力太大,客户也愿意多花点钱在环保上。市场上,似乎每个品牌都在比拼那一份绿证书。我有个疑问,现在供应链那么复杂,能真的做到每个环节都绿色低碳?有点不太现实,也可能。还是说,它们其实是在做金融绿色包装?(这段先按下不表,疑问真的挺多的。)
有次和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现在搞环保的材料多得很,油漆、胶水都在换水性漆、无苯配方。我就心里琢磨:和他一块工作的人似乎比我更清楚,自己车的油漆用的环保材料,是不是还能闻到一点淡淡的水味?这次聊完,我心里暗暗猜测:也许未来车里空气中污染源会更少。这个想法我没怎么深想过,反正就是觉得,技术在逐步剔除那些沉默的杀手。
用生活比喻,这就像我每年换的空调滤芯,刚开始还不觉得,换了几年后,明显感觉空气更清新了。车企的举措,其实也是在换滤芯,不仅改善排放,还要照顾消费者的嗅觉。我曾经试过一个中端品牌,在操控和配置上很得意,但我发现它的油耗却偏高(据我个人感知,大概6-8升/百公里,估算/样本少),比另一款相似价位的车高出一两个点。这让我疑惑:同样价格,为什么一辆车那么贪吃?可能是技术积累和零部件供应的不同吧。想想,一个供应商的模具质量,决定着车身钢板的精度,细节差个微米,油耗就能差一两百块油的钱。
对比一下,国产品牌在用材料和工艺上,和合资车的差别就像我用的家具:木头多用贴皮,进口的偏实木,成本和工艺差别很大。但如果有公司能像拼拼乐拼图一样,拼出一套绿色模块,后续多拼几次,也不差那点成本,这也许就是未来的趋势。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当大家都在追零排放的标语时,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难道不是表面文章?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筛选后的效果。这个行业背后,供应链端也在偷偷硬拼。很多零部件供应商为了跑得更快、更便宜,只能闷头拼节能工艺,利润和环保就变成了一个两难点。
我喜欢那个绿色经销商的概念,就是让销售那帮小伙子,也告诉顾客:这个车,更环保、更节能,省油省心。我问过一旁的销售,他说:但其实客户最关心的,还是立竿见影的油耗。真是直白又现实。低碳低排放的技术,不用太复杂,大部分都是在制造环节做文章,比如用更先进的喷漆工艺,或者优化零部件设计。像我那辆车,去年换的那个新涂装线,效率明显提升,喷完车后,等候时间缩短了15分钟左右。
我爱问一个问题:如果所有车都追求碳中和,未来的汽车还能像现在这样?还是会变得像智能手机一样,有多版本供选择?但又怕科技越革越复杂,搞得像高端装备,普通人都吃不起。某次朋友说:要不,汽车变得和手机一样,都得每年换新?我笑了:那我是不是得考虑买绿色租车了,免得你们再坑我买新车?哈哈。低碳背后,是不是也会催生一种用完即扔的观念?这点我也在怀疑。
我还想知道:未来汽车的绿色质量标签,会不会变得像食品标签一样详细?列明哪个零件怎么环保,哪项技术省碳,这样我们消费者是不是能看得更明白?有人说:科技在不断进步,但执行才是真正难题。没错,尤其在现阶段,供应链每个环节都像个拼图,拼得好,整体看起来就合理;拼得不好,就像拼图里的空缺。
总觉得,现在的很多努力,像是在打造一座绿色城堡。可城堡外的城墙,能守多久?或者,什么时候这个绿色城堡会变成全民住宅——普普通通,人人都能住得起?这就是我偶尔会拎不清的问题。
你们有没有想过,下一次坐车出行,能不能真感受到在与大自然和解呢?还是说,这个梦想,依然要等技术完全成熟后才能实现?这个细节我还没搞明白,比如那辆刚下线的出口车,走出工厂那一瞬间,那空气中的变化是不是就能察觉到?下一次,我或许会带上空气检测仪,偷偷测试一下。
(这段字数控制得还可以吧?好奇问一句,你觉得未来汽车绿色升级的最大障碍会是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