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车下线,拉美市场迎来新局面
说起来,这两年在车友群里经常听到一句玩笑话:“要是能把咱家比亚迪开去巴西,估计能当宝贝供着。”前几天刷朋友圈,还真看到老王发了张照片——他表弟在巴伊亚州那边打工,说当地人最近天天念叨一个词:BYD。没想到啊,比亚迪真就在卡马萨里搞出了大动静。
7月1号那天,其实国内不少人还蒙着头睡觉呢,可是在地球另一头,比亚迪的第一辆乘用车已经从生产线上缓缓溜下来。场面不小,据说州长、文化部长都去了,还有本地市长也站一排合影。这种事儿以前可只会发生在欧美大牌身上,现在轮到中国品牌露脸了。
有人嘴快,说不就是个工厂吗?可你要是真了解点门道,就知道这事儿水有多深。先别说投资七十多个亿人民币,就是建这么个年产十五万辆的大基地,十五个月就干出来,在南美这种节奏慢半拍的地方,也算是见了鬼。我之前和维修师傅聊天,他感慨得很:“别看现在风光,当初调研的时候,那帮技术员一年换仨批。”
其实比亚迪跟巴西结缘早着呢,2014年就开始琢磨怎么扎根,本来想着先做电动公交、太阳能板啥的。后来发现电动车有戏,又花了七年时间踩坑填雷,到2021年底才憋出第一款乘用车型唐E。不过那会儿销量惨兮兮,一整年才卖出去260台,有点像刚学骑自行车的小孩,总摔跤。
转折出现在2023年。这一年销售突然蹿上去了,不仅全年卖了一万七千多台,还直接成倍增长。今年更夸张,上半年四万台出去了。据隔壁邻居老李讲,他亲戚去年买混动车时选项少得可怜,“十辆纯电九辆BYD”,不是吹牛皮。而且据销售顺嘴一提,现在每三辆混动车里就有一辆挂的是比亚迪标志,在主流城市基本随处可见。
再聊聊价格这茬。有些朋友总抱怨国内价格高,可你要知道,同样型号到了巴西,两三倍起步,而且还抢手得很。本地修理铺小伙子都感慨,“修件贵,但买的人照样排队”。还有意思的是,比亚迪今年门店数量从100家飙到180家,说年底想冲240家,这扩张速度让本土同行直呼吃不消。
日常用车方面,我倒是听过一个冷知识:据微信群里的老司机爆料,南美路况对底盘滤震要求特别高,比起国内城市道路坑洼更多。有位留学生吐槽,自家的汉EV过减速带时后悬挂偶尔“咯噔”一下,但耐造程度还是被夸赞最多。“空调制冷猛、电池包散热做得细致,”他说,“夏天停路边暴晒也没掉链子。”不过配件供应周期偏长,这是普遍反馈的问题,好几个新晋准车主私信问我怎么解决这个毛病,我只能建议他们提前备好易损件,要么找熟悉的技师代购点原装货源回来囤着——毕竟异国他乡什么幺蛾子都有可能遇上。
奖项也是接连不断,据群友整理,今年拿下好几个本地媒体评选奖杯。我记得其中一个叫“年度绿色先锋”,专给新能源企业设立。据传内部员工聚餐时都开玩笑,“老板明年是不是该考虑给我们发个‘最佳出口贡献奖’?”
还有段插曲值得一提:前阵子某位技师分享事故案例,有客户因为误操作,把动力回收模式一直开最大导致刹停距离变短,高速行驶差点追尾。他特意提醒新司机们,多试试不同驾驶模式,不然容易吃亏。也有人反映原厂导航地图更新慢,不过这事放哪都一样,只能等OTA推送,看厂家动作快不快罢了。
再绕回正题,其实比起丰田、本田这些传统劲旅,如今BYD零售排名已经爬到了第四名,这几年涨势太猛。在国外拼市场不仅靠技术,更考验服务体系和零部件供应链。我记住维修站刘哥的一句话:“中国汽车不是乒乓球,你敢扛出去,就不能怕磕碰。”
拉丁美洲只是开始,大伙心知肚明——整个海外布局都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从最早没人信,到如今大家抢着订货,中间多少坎坷只有经历过的人清楚。至于未来咋走?谁也不好断言。但至少今天,在遥远的卡马萨里,有那么多人为国产品牌鼓掌喝彩,也是挺解气的一幕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