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界又有大新闻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件让不少特斯拉老车主血压飙升,新车主庆幸的事儿。
你说这特斯拉,当年那是多硬气啊,把方向盘下面的转向灯拨杆、雨刷控制,甚至连换挡杆,那叫一个“咔嚓”全给砍了,统统塞进那个万能的触控屏里。
马斯克那会儿可是霸气侧漏:“物理按键?那是马车时代的遗物!”这话一出,多少人惊呼“科技改变生活”,又有多少人心里嘀咕“这操作,简直是自废武功!”
结果呢?
当年有多“硬气”,现在就有多“怂”。
这不,特斯拉中国官网悄悄地,又把那消失了两年的“转向灯拨杆”给写回了配置表。
但是,重点来了,各位!
这拨杆回来是回来了,但代价嘛……您猜怎么着?
2499元!
没听错,2499块大洋,才能让你的爱车重拾那份熟悉的“咔哒”感。
这波操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也让不少老车主感觉自己像被“拔了毛的凤凰”,刚被“教育”成屏幕党,又被要求回炉重造,花钱学肌肉记忆。
咱们得把时间拨回两年前,2023年9月。
那会儿,全新的Model 3,也就是所谓的“焕新版”车型,顶着“极简主义”的大旗,把方向盘上的实体按键削得只剩下两颗。
转向灯?
屏幕左下角!
雨刷?
屏幕中间!
换挡?
屏幕右上角!
那一刻,仿佛整个汽车界都在围观这场“激进”的革新。
我记得当时不少车评人都在惊叹:“这才是未来!”“科技感爆棚!”可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这玩意儿,看着是酷炫,但真开起来,手离开方向盘去点屏幕,那感觉……emmm,就像开车的时候突然想上厕所,还得去后车厢找纸一样,总归有点不方便。
此情此景,恰似《论语》所言:“巧言令色,鲜矣仁。” 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巧”,却忽略了本质的“仁”——用户体验。
果不其然,用户用脚投票,用钱包说话。
欧洲NCAP(新车碰撞测试)那边,因为这“反人类”的操作,给特斯拉Model 3的人机交互评分直接来了个“断崖式下跌”,掉了20%!
这可不是小事,这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和体验。
国内,美国那边的情况更扎心:因为在行驶中误触屏幕导致的一些操作失误,比如突然启动了雨刷或者别的什么,造成的剐蹭投诉那是飙升了45%!
想想看,本来舒舒服服地开着车,突然屏幕上冒出来个啥,你手一抖,车就给你来个“惊喜”,这得多糟心?
就好比当年项羽“四面楚歌”,本以为可以一统天下,结果却被自己人逼入绝境。
销量数据更是狠狠地抽了特斯拉一记耳光。
2024年,在欧洲这个对新能源车接受度很高的市场,Model 3竟然被宝马i4给反超了!
你说这宝马i4怎么做的?
人家就一句“我们保留了物理按键”,直接戳中了多少人的痛点,抢走了多少原本属于特斯拉的潜在用户。
这可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当年特斯拉有多“特立独行”,现在就有多“打脸”。
这让我想起“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亲兄弟明算账,曾经的“同路人”也可能成为最大的竞争对手。
终于,面对着冷冰冰的数据和用户的“用脚投票”,特斯拉也扛不住了。
今年8月份,他们总算是在APP里发起了投票,想听听车主的意见。
结果,你猜怎么着?
48小时内,25万车主涌入,89%的人都在怒吼:“还我拨杆!”这声音,估计能把马斯克的办公室窗户都给震碎。
这股民意,就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冲垮了特斯拉曾经坚固的“极简”壁垒。
于是,2025款Model 3全系标配了转向灯拨杆。
而且,这拨杆还不是简单的“复刻”,它被设计得更短了,官方说缩短了40%,表面还加上了LED灯带,打灯的时候,那效果,就像夜店开场前的灯光秀,说是“像夜店开台”,一点不夸张。
这设计,我只能说,特斯拉在“花里胡哨”这方面,又刷新了新高度。
这感觉,就像是将失传的古籍重新修复,却又添上了许多现代的装饰,虽然依旧珍贵,但总少了点原汁原味的韵味。
但是,对于那些已经提车的“老车主”来说,这事儿就有点打脸了。
你想同步升级?
没问题,官方套件2499元,拿走不谢。
这价格本身倒也不是天价,毕竟跟车价比起来,这点钱算个啥?
可这心理落差,那叫一个大!
你想想,前两年被特斯拉“教育”成了一个习惯了屏幕操作的“屏奴”,现在又得花钱去学怎么用拨杆?
这肌肉记忆还得重新校准,这感觉,就像你已经习惯了左手写字,结果突然告诉你,右手才是王道,还得花钱去上个“右手写作训练班”。
这是一种“前门拒虎,后门引狼”的无奈,也是一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苦涩。
从当初那个“物理按键是马车时代的遗物”的激进派,到如今又把拨杆还回来,特斯拉用这两年的时间,硬生生走完了一个“轮回”。
这事儿,它不光是特斯拉自己的“打脸”,更是给整个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创新,绝不是强行“教育”用户,更不是把用户当小白鼠。
真正的创新,是洞察用户的需求,是被用户选择,是被市场认可。
你不能一边说“我的设计就是未来”,一边又在用户反馈和销量数据面前低头认怂。
这就像“纸上谈兵”,听起来头头是道,实际操作起来却漏洞百出。
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汽车设计,应该是在满足基本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科技感和用户体验的平衡。
比如,现在很多新车,方向盘上集成了不少功能按键,既保留了便捷性,又显得科技感十足。
还有一些车型,将一些常用功能,比如空调、音响的实体旋钮或按键保留下来,这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是驾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交互方式。
触摸屏固然可以实现更多功能,但它毕竟需要视线转移,需要更精确的操作,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或者在颠簸的路面上,其局限性就暴露无遗了。
这就像“得不偿失”,为了所谓的“极简”,牺牲了实用性。
回想当年,我试驾那款Model 3的时候,确实对那个极简内饰印象深刻。
那块巨大的屏幕,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感,坐在里面,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未来座舱。
我记得当时我尝试操作雨刷,得先找到屏幕上的雨刷图标,然后滑动,如果雨量大的话,还得反复滑动,那个过程,真心不如直接拨一下拨杆来得直接。
而且,晚上开车,辨识屏幕上的小图标,也比辨识实体按键要费点劲。
那种感觉,就像在沙漠里寻找一滴水,费时费力,却未必能找到。
这2499元,你说它买的是一个拨杆吗?
我觉得,它买的是一份“找回初心”的权利,买的是一种“我说了算”的尊重。
特斯拉当年那股子“一切为了极简”的劲儿,确实让不少人眼前一亮,但它似乎忘了,汽车,终究还是一个需要与人深度交互的工具,它承载着用户的安全、便捷和情感。
当你的“创新”让用户觉得别扭、不安全,甚至直接影响销量的时候,那就不叫创新,那叫“折腾”。
这就像“作茧自缚”,自己给自己制造了麻烦。
我挺好奇,马斯克这次会怎么想?
会不会觉得,我的“马车时代遗物”理论,好像有点站不住脚了?
下一次,他还会不会“一言不合就砍杆子”?
我猜,经过这次“拨杆风波”,马斯克在未来的设计上,应该会更加谨慎一些,更懂得倾听用户的声音。
毕竟,再伟大的科技,也离不开最基本的用户体验。
这就像“以人为本”,才是长久之道。
所以,各位特斯拉车主们,尤其是2025款之前的Model 3车主,你们怎么看?
是选择2499元“换回”那份熟悉的拨杆手感,还是继续“拥抱”屏幕时代的“极简”?
或者,你们觉得,这2499元,还不如直接用来升级一下其他配置?
说到底,汽车,还是一个服务于人的产品。
用户的声音,永远是衡量一切创新的最终标尺。
这拨杆,它回来了,而且还带着点“夜店风”,这事儿,你说有意思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