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19.2亿到败退越南,击败中国摩托的不是日本,而是人性之邪

时间回到2000年前后,在越南的街头巷尾,随便拦个摩托车,十有八九都是“Made in China”的。那会儿的中国摩托车到底有多牛?1998年中国摩托的出口额还只有1.2亿美元,直到2005年以下子飙升到19.2亿美元,占了越南市场的80%。可如今一看,那中国摩托的身影就不见了。

那时候中国制造的车实在是便宜得离谱,一辆125cc的跨骑车,国内价格顶多也就5000块,而到了越南,价格一砍再砍,还远远不止一半。越南人排起长队抢购,卖场门口凌晨四点就有人打地铺,为了预订押金,场面热火朝天。

越南本土那些品牌刚刚崭露头角,就被咱们中国车给“按在地上摩擦”,说实话,质量差不了太多,价格便宜大概三千块左右,差距也就那么点儿,配置方面还多出三个功能你。

谁能料到,光十年时间,局势竟然完完全全逆转了呢。

从出口19.2亿到败退越南,击败中国摩托的不是日本,而是人性之邪-有驾

大约在2015年前后,关于越南摩托车市场的调研资料里,中国品牌的名字直接掉出了前十名的榜单,TOP3的位置都没了。反倒是日本的本田、雅马哈又夺回了整整60%的市场份额,就连越南本土的新品牌“VinFast”都开始插一脚,争夺市场份额,可见局势变得挺快的。

那会儿,被中国车打得快快完蛋的越南小厂,现在倒过来学起中国车的“低价策略”了。在低端市场跟剩下的几家中国品牌死磕,也算是翻身了。

不少人都在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败退,原因嘛,是因为日本品牌的“技术优势”压得中国品牌喘不过气来。

那会儿1998年左右,本田的发动机技术确实牛逼,可中国的车企也不是吃素的,重庆宗申、力帆、隆鑫这些厂商,早就把日本的发动机拆得七零八落,仿制出来的发动机,动力参数都能拼个跟本田的经典款旗鼓相当。

真正让人心疼的,反倒是我们自己把“性价比”这词搞得像是“偷工减料”的挡箭牌似的,成了掩盖问题的借口。

从出口19.2亿到败退越南,击败中国摩托的不是日本,而是人性之邪-有驾

2003年可以说是个转折点,那会儿越南的摩托车销量每年都在蹭蹭上涨20%,而中国市场呢,早就快饱和到头了。为了争夺越南那块蛋糕,国内的车企也是拼了老劲,不断推陈出新,卷得更厉害。

要是你卖3000块,我就能顶着2800;你如果降价100,我就得降200。

到了价格战的尾声,成本简直压得离谱,本来用10号钢材的车架,现在换成5块钱的薄铁皮;刹车线从10股铜丝缩到3股,连机油壶也用回收塑料制造,灌点劣质机油就敢卖出去。

从出口19.2亿到败退越南,击败中国摩托的不是日本,而是人性之邪-有驾

现在南方人买中国车,第一反应基本就是“这玩意儿能骑两年不散架就挺不错了”。以前我卖车时还拍着胸脯保证“保三年”,可现在嘛,修车师傅见到中国车就摇头叹气,说你这车架子薄得一吹风都变形,换个零件甚至还比买新车贵呢。

更令人反感的是“窝里斗”,国内的车企为了抢市场份额,互相拆台简直成了家常便饭。你找越南代理商,我就会塞钱让对方撕毁合同;你搞促销送头盔,我就送点机油,再加个“免费上门维修”——其实那些维修点根本压根不存在。

最牛逼的是某大厂,听说对手准备推“电启动”车型,竟然连夜改方案,省成本的招数也挺厉害。为了省点钱,把电启动器的电容从进口的换成了国产二手货。结果一卖就是三个月,越南街头到处都是趴窝的车子,好多都不行了。

从出口19.2亿到败退越南,击败中国摩托的不是日本,而是人性之邪-有驾

你问日本公司是咋操作的?他们一般是提前做好详细的风控和质量把关,技术方面也挺严的。当然啦,为了降低成本,有的会采用国产配件或者二手材料,但整体上还是会确保安全和品质,毕竟这关系到他们的品牌声誉。咱们也得学习他们的严谨态度,不然哪个买家敢放心啊。

本田在越南设立了发动机制造厂,专门根据那边的道路条件来调整参数,做到更合适地适应本地的使用环境。

雅马哈推出了“以旧换新”的活动,不管你的旧车是不是雅马哈,都能兑换点钱,反正他们还会把那些旧件翻新后作为零配件出售。与此同时,连铃木都在越南搞起了“摩托车培训班”,专门教农民怎么保养和维护自己的摩托车呢,挺有意思的。

他们不是不打算赚快钱,而是清楚“赚快钱”一旦成功,就会打乱“赚慢钱”的根基,明白这个道理嘛。

咱们把越南市场当成了个“倒垃圾的地方”。

那些刚赚钱的企业,倒不是想着怎么提升技术、搞好售后,而是忙着抢地建厂,反正越南的人力成本低,反正当地人不知道行规,反正“这批消费者不行,下一批再说”。

从出口19.2亿到败退越南,击败中国摩托的不是日本,而是人性之邪-有驾

当中国摩托在越南干不下去了,那些曾经被我们挤压的越南本土品牌,现在也开始学咱们当年的“成功套路”了:找中国的代工厂贴牌生产,用更低的价格推出“越南制造”的产品。

我们那些剩下的几个品牌,要么就在低端市场跟越南本土品牌拼价格,拼命压缩成本,要么就试图走高端路线,可结果定价虚高,消费者根本不买账,咋整呢?

这事儿不是咱们输给了日本,而是咱们自己把“信任”当成了能拿来明码标价的货,就是说,把这份信赖变成了可以随意标价的东西,好歹,这可不是正常的做法啊。

就像你和邻居搞生意似的,第一次卖他掺水的酒,第二次他又来让你“再便宜点”,到第三次还说“上次那酒害我媳妇肚子疼了”,这日子也太难办了吧。

等你下定决心要认真干的时候,邻居早就把你给拉黑啦。

从出口19.2亿到败退越南,击败中国摩托的不是日本,而是人性之邪-有驾

如今再看越南的摩托车市场,像是个照妖镜似的,它反映出咱们曾经多厉害,用十年功夫从个“模仿者”蜕变成“领头羊”,也暴露出咱们有多愚蠢——用三年时间把“领头羊”变成“众人喊打”的对象。

制造业的角逐嘛,基本上就是那套“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这样很平常。不过,真正厉害的人,从不会把“弱者”当成敌手,而是把“更强”看作自己的目标。

日本公司花了三十年时间在东南亚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可咱们十年不到就把这份信任弄没了,现在再想要捡回来,难不成还挺容易?

你要是没十年八年的功夫,没点真本事,怎么能行得通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