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最近圈里关于电池产能紧张的消息,频繁到有点烦。上周跟同行小李喝咖啡,他开玩笑说:现在抢电池比抢票还难,宁德时代的供应链都快成了下饭话题。我听着半信半疑,毕竟动力电池本来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供不应求有点常态化了,但这次似乎更真切些。
小李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跟他(电池厂老板)聊了几句,你知道吗?现在连喝酒都能谈订单。这句话说的挺夸张,但确实反映了当下车企和电池供应商之间那种暗流涌动的博弈。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还是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蹭蹭上涨,产销量创历史新高:数据上说,今年1到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突破了1300万辆,增长三成有余,10月份新车销量首次超过了整体汽车销量的一半。这样的数字,说明啥?市场不只是好看,实打实的缺车缺电池。
我曾经以为,这种供应紧张主要是高端车型用的高镍电池在抢原材料,导致产能吃紧。这个说法倒也不假,高镍锂电确实对镍、锂材料的纯度和价格特别敏感,特别是近几年国际行情波动厉害。但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铁锂电池供应链也遭受波及,尤其是储能市场的爆发,和我预想的动力电池单线紧张情形完全不一样。
说到储能,业内一个朋友跟我详细描绘了他的感受:储能市场这两年火得一塌糊涂,电池产线分分钟就被调去做储能电芯了。铁锂电池现在虽然产量大,改产储能后,车用电池供应一下子缩水。这让我意识到,之前我把储能当成另一个小众市场完全是错的。
电池厂采购原材料的流程大多是T+3模式,提前三个月锁定材料和订单。今年中,厂商们纷纷预判储能会爆发,都抢先囤了铁锂材料,直接导致当前像某些火爆车型无法快速扩产。好比买菜,你提前三天订了各种蔬菜,结果菜市场突然又来个大订单抢货,原本准备晚点做菜的你只能忍着,这不就是实际的供应链矛盾么。
我也对电池厂商的这种反向虹吸现象感到好奇。原本以为动力和储能电池行业是平行发展,没想到储能因项目周期短、现金流快,更吸引厂商优先投入。高端车型那边又得面对定制、测试周期长的痛点,你抢不到货不是我不想,每条产线都是满负荷运转。厂商某销售员在电话里无奈地说。
市场预期这个因素在促成这轮囤货大战里也不能忽略。很多车企急着提前交付,不全是因为购置税年底退坡才慌。一个咨询师告诉我:其实购置税退坡是诱发端,真正更大的是他们想在今年账目上漂亮些,提前把销售数据和现金流拉上去。你想,年底财报要好看,交付节奏必须快。这话我听着有点叹息,江湖水深,车企不光是技术角力,财务算盘也打得精。
我还做了个小计算,假设一款热销车型装配的是60kWh的磷酸铁锂电池,按最近产线满负荷成本估算,每百公里电耗在13kWh,电池原材料成本占比约40%,这块利润空间其实很讲究,供给紧张对售价弹性影响蛮大。动辄涨价,消费者当然不愿意买单。
顺带提一下,那天我正好和修理厂朋友闲聊,他说:现在客户提问最多的是什么时候能抢到货,特别是那款搭磷酸铁锂电池的SUV,说真的,这货是真的紧张。这种真实一线反馈,才让我更坚定产能紧张不是小事。
不过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有些品牌第三季度确实凭借提前囤料、优化供应链,抢到了少量额外产能。你懂的,那些小众电池厂和细分市场车型,买家多半得靠人脉和长久关系维系。本地某品牌销售经理曾感叹:抢货就跟抢票啊,订单说翻吧也是看脸。人情味儿,科技味儿,交织成这场现实的供应链。
现场还有报道说,不少采购人员冲进核心供应商总部堵门,这种场景多少年没见过了。你想象一下,平时高冷的业务洽谈,被迫变成现场抢人脉大战,这背后燃烧的焦虑有多真实。
看完这些,我忽然想到一个奇怪的问题——动力电池产能如果连续几个月满负荷运转,会不会引发更多非计划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定制化需求高的长续航车型。毕竟验证周期长是一方面,但紧盯产能极限,工艺难免出点纰漏。以前没太多关注,现在也许可以多问问行业内部的质检人员。
这场动力电池的抢人大战背后,既有市场需求猛增的现实,也有供应链复杂应对的艰难。你觉得,车企到底还能坚持多久紧盯电池供应这个小命根子?还是说,未来有别的黑科技能打破这种供需拉锯?(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