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传来切削的声音,新机器铁皮还泛着原厂的光泽。台试钻床、数控车床一溜排开,被拧上固定螺丝,每台下头都挂着新旧混杂的标签。这不是哪家传统摩企扩张,更像是哪位技术大厂下定决心,横插进摩托江湖的宣言。这一次,是奇瑞。
用一句话概括,奇瑞要推电动车摩托了。这事看似突然,其实并不出人意料。毕竟,江湖上摩托车的烟火气正渐渐恢复——城市限摩政策松动,出行多元化需求膨胀。有人惊讶于四轮大厂要碰两轮生意,有人以为这不过是自家汽车技术“下沉”玩票。真实情况,大约介于两者之间。
一位名叫鲍思宇的副总领军,据说曾在奇瑞汽车打卡多年。这些流程我不陌生,调查过的项目多了,看过太多企业如何“不小心”刷新行业格局,还顺手砸翻了自家茶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奇瑞没玩虚的,直接让旗下安徽零维智能科技买齐全部设备,一看就是要大干一场。比起PPT造车,这套沉默的“实业家作风”,有时更让人心里发虚——你没法轻易判断他们是玩笑,还是认真的风暴眼。
其实,奇瑞造车技术——诸如被业界夸过的发动机,和那台“瑞虎8”常年挂在广告语里的动力——多少算有些家底。把汽车技术“平移”到两轮,表面简单,实际门槛高得吓人。摩托的目标用户、驾驶场景、市场心理,跟轿车完全不同。中国的摩友,大多不是家用刚需,更多追逐自由、体验控制,甚至追点性价比的小确幸。奇瑞显然也想明白了,走的不是雅迪、爱玛那种“低价快跑”的舒适路,而是高端智能电摩,对标国际品牌甚至自家汽车的智能化,计划挺大胆。
但专业角度说,摩托车和汽车在销售渠道、用户运营上的玩法完全不同。奇瑞汽车擅长的是4S店体系,那是一套从买车到售后服务都能标准化的流程。摩托车呢?靠专营店、靠发烧友自发推广,甚至靠社群和骑行活动。这也是为啥光建渠道就可能消耗大半利润。而如果顺利,汽车上的那些“自动驾驶”黑科技、“智能互联”系统,说不定哪天真能装到摩托车上。想象一下,骑一辆会“自学成才”还能远程升级的电摩,是噱头,也是未来。
推理下去,奇瑞入局的动因并不仅是国内市场复苏。眼下,中国摩托车市场跟城市政策息息相关——西安和信阳等地相继松绑限摩,西安摩托保有量三年翻了几倍,出行占比挤上七个百分点。这些个城市,正经历从二轮“赶出城”到“让回炉”的思想转变。买辆便宜电摩的,大多在拥堵中找生路;买高端玩智能的,也许是城市中层的第二选择。限摩松绑造就摩托回潮,但能否带动高端市场,没人能打包票。
再放大点,国产大厂入场不是新闻。前有长城带着“灵魂”高奢造型上阵,后有吉利更早布局、钱江摩托打底。这股风潮现在轮到奇瑞。全国政策环境的变暖,是外因;新能源和智能化改造两轮,是内因。更何况,奇瑞在南美和东南亚的外销成绩撑着野心。他们显然打算借助老渠道,把中国制造的高科技摩托出口到海外,可能是拉美小镇上下班少年,也可能是东南亚市场里寻找替代进口品牌的年轻人。
不过,理性来看,这场进击多半没那么轻松。两轮车的用户,比四轮难伺候,一是图性价比,二是重体验,三是更看重情感和群体认同。而高端智能电摩,这玩意一旦“过于智能”,骑着可能就不纯粹了。体验背后的所有设计、调校、贴地气的问题,可不是一套汽车用的软件一键迁移能解决。更别提摩托圈子里的“信任壁垒”:新来者被盯得比电视上的草点还细,哪里有瑕疵,第一时间裂变成槽点狂潮。
再说点让人苦笑的现实。造摩托讲情怀,销摩托靠政策,玩摩托拼命比脸熟。行业里笑话横飞:汽车厂造两轮,像是西装革履进了菜市场——讲理没用,得懂江湖那点规矩。渠道折腾的、政策临时变的、用户口味变的,都可能让奇瑞这些年的投入沦为别家故事会里的“自黑段子”。
但职业病给我留了个习惯:真相总值得等待。前两天奇瑞买的机床都到厂了,这说明故事线继续往下走,暂时不会戛然而止。我的旧头盔还落灰在车库角落,说不定哪天能配上张新奇瑞摩托的合影,照片得用“证据保存”模式拍,毕竟市场太多变,说不定以后这头盔还能见证国产电摩智能化的“第一案”。
最后留个问题:奇瑞的入场,是智能化给摩托带来升级,还是让两轮失去了原始激情?摩友们欢迎大厂涌入,还是更看重圈子的归属感?智能摩托风潮会是昙花一现,还是中国电摩超越世界的转折?
有些答案,还得等摩托发动机真的轰鸣起来时,才会有人慢慢明白。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